金融海嘯之後,環球經濟一直是乍暖還寒,歷史性低息氣候,使銀行傳統營運受到打擊,面對發窮惡般的歐美政府,經常向尚具財力銀行開刀,發出各類罰單,銀行開源不成,惟有努力節流,結果大型銀行瘦身活動,在海嘯爆發七年以來,不但未見減少,反而愈見頻繁。
今年有渣打結束全球證券業務及裁員計劃,滙控昨日公布一七年前全球裁減五萬個職位,以達致節省多至五十億美元成本目標,即使早有英媒洩漏風聲,但最終裁員大刀之狠勁,還是遠超預期。當下全球央行多年努力狂印銀紙救經濟,股市氣氛回暖,發達國家資產泡沫愈吹愈大,但對大型跨國銀行經營生態,卻是絲毫未見好處,過去四年,滙控已退出數十個國家或業務。
超低利率旨在刺激投資,鼓勵企業槓桿,市民也可藉抱住磚頭,享受升值效果,起穩定信心、支撐經濟的作用,但超寬鬆政策同時也造成盲目借貸,投資錯配的副作用,最終把風險推向銀行。而面對資產回報低下以及信貸質素不明朗,銀行業的生態進一步受到損害。
營運環境轉壞之外,面對海嘯後遺症,銀行亦啞子食黃連,美國次按爆煲引發海嘯,隨着百年老字號雷曼崩壞,幾乎把歐美金融系統毁於一旦,歐美人民看到政府花納稅人鈔票,為胡作妄為銀行收拾殘局,銀行家的公眾形象一落千丈,一夜間與貪婪畫上等號。
近年歐美政府加強大型銀行法規管理,G20在○九年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倡導提高大型銀行資本金與風險權重資產比例,避免大到不能倒的情況重現,英國正部署在未來數年,要求當地零售銀行與海外及投行業務分隔,說穿了是不希望再為爆煲銀行埋單找數。
此外,在銀行被妖魔化之後,歐美政府順應民意,近年對大型銀行窮追猛打,操控同業市場、干擾匯價、洗黑錢、助客逃稅等林林總總罪名,統統被翻舊帳。銀行業四面楚歌,處處受罰,因時制宜,不少索性將業務化整為零,潛在被罰風險或無利可圖生意,已是可賣則賣,不賣則摺埋。
上世紀,銀行業以國際化、跨版圖為榮,隨着監管法眼迫使銀行要循規蹈矩,取之有道,展現社會價值,也不能重蹈大到不能管的覆轍,切割瘦身毫無疑問,已是未來一段日子銀行業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