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日式QE未奏效

日本中央銀行兩年以來積極刺激當地的經濟增長,但其目的旨在挽救經濟的「量化和質化寬鬆」(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asing,QQE)政策,並無助加速創造新信貸或貨幣增長,所以並未能振興經濟或刺激通脹上升。

雖然當地銀行於日本央行的儲備或活期存款有所上升,但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按年仍低於2.7%的增長水平。日本央行擴張資產負債表,並無令廣義貨幣供應M2或M3,以及銀行資產負債表加速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

貨幣供應無增加

首先,日本央行並非以「非銀行持有」的日本政府證券為購買目標,而是直接從銀行購入大量該等證券。當地商業銀行的日本政府債券持倉,由一三年三月的166.6萬億日圓,下跌至一五年三月的124.8萬億日圓,跌幅為41.8萬億日圓。換言之,日本央行自一三年三月購買總值156萬億日圓的日本政府債券當中,27%來自商業銀行銷售。這意味當地銀行,透過交換所持有的日政府債券,以增加於央行的儲備或活期存款。這純為資產互換,並無增加流入企業或家庭的貨幣供應。

其次,日本央行每月購買的債券大部分都為國庫票據,主要亦是來自商業銀行。由於該等票據為短期證券,必須持有至到期日轉倉,才能維持擴張資產負債表的效應。舉例來說,在截至一五年三月財年期間,購買日本政府債券的總金額為96.6萬億日圓,而且大部分保留在資產負債表內,而購買國庫票據的金額高達101.8萬億日圓,但只會以49.7萬億日圓未償還結餘的形式顯示。

同樣,這等同資產互換,而企業或家庭所持的貨幣結餘事實上並無擴張。因此,貨幣增長和銀行貸款增長依然呆滯。

恐重陷通縮困境

然而,日本央行近期的分析,表明QQE政策的成效,大致符合預期,但該項分析,並無考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述日本央行分析的重點,主要取決於利率效應(即實質利率偏低帶動開支上升),但完全忽略銀行體系的傳導效應(即是在建立支持開支所需的貨幣和信貸過程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中介角色)。

以絕對基礎計算,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主因是銀行於日央行的活期存款額增加,而非客戶存款,或借貸額顯著上升。現時,「量化和質化寬鬆」政策,並無助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或市場的貨幣供應M3充分增長,令政策未能發揮效用。

由於政策的失效,經濟活動可能仍呆滯,而核心消費物價指數,或於未來數月跌至零水平,如能源價格在今年餘下時間,並無顯著上升,甚至可能逆轉,促使日本重陷通縮困境。

祈連活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

作者:祈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