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失速 放水谷市難救

滙豐四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跌至四十九點二,投資者對內地經濟持續下行已見慣不怪,只管繼續瘋炒股票,經濟差反而有利中央放水。不過,經濟與股市走勢背馳總非妙事,而相對外資的「唱衰中國」,官方的PMI及GDP等重要數據更有粉飾太平的味道。

滙豐中國PMI創十二個月新低,各項分類指數均差,稍感安慰的是新出口訂單重上盛衰線,顯示來自海外的需求有所好轉,但外圍環境好壞無常並不足恃。投資者較宜羅列其他數據作參考,可是官方數據反而令人感到混亂,三月官方PMI重上盛衰分界線以上,亦出奇地好。滙豐中國PMI和官方PMI採集樣本不同,後者偏重大型企業,雖可解釋分歧的部分原因,惟內地數據的可信性始終要打個折扣。

另一重要數據是首季GDP降至百分之七,不算好也不算壞,畢竟毋須「破七」已可抹一把汗。然而,拿三大經濟動力數據對照,包括外貿、消費、固定資產投資統統遜於預期;用「李克強指數」又如何?三月全國發電量和鐵路貨運量分別下降百分之三點七和十點一,有外資行以其他數據作衡量,認為中國首季GDP實質增長僅百分之六點五,究竟哪個較可靠?

中國期望利用「股市救經濟」,可惜至今未收效果。不過,牛市上到半山腰,不能不再發力向前衝,否則在山腰滾下更糟糕,所以官媒亦撐「空中加油」。中央亦源源不絕提供炒作題材,一帶一路、互聯網+、核電、水十條、自貿區、東北振興等。水十條原本說的是二萬億元人民幣,但最後加碼至四、五萬億元人民幣,何來多一倍污水可治?錢從何來?不要問,只要信。央企改革重組呢?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總之股民高興就行,何妨打腫臉充胖子。

領導人常說「不再唯GDP主義」,但一定的GDP質量才能確保就業以至社會穩定,去年城鎮新增就業一千三百餘萬人超標完成,今年的目標是一千萬,惟今年新增勞動力達千五萬,首季新增就業僅三百二十萬;滙豐中國PMI亦顯示製造業企業工作崗位連續十八個月削減,去年尚且由服務業補充缺口,今年情況卻未敢樂觀,缺口之大較GDP等數據更值得憂慮。

中央可做的是大刀闊斧降低存準率一個百分點,放水愈來愈猛,但焦點集中在股市身上,商人和工業家把資金用去炒股了,資金流入股市等於流入實體經濟之說或是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