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幫手清貨 內房翻生路遙

內地進入經濟新常態,房地產調控政策開始改變,由控制投機轉向刺激需求,可惜地方出台的穩樓市政策效果有限,供過於求依舊。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終於出手,聯合發文從土地供應、保障房統籌等環節入手,化解供應過剩帶來的風險。此舉激發市場對二套房貸和稅收政策出台的憧憬,中港兩地內房股應聲上漲,惟樓市起落有自身規律,政策拉動內房股價容易,要扭轉頹勢,推動樓市重回平穩發展,恐怕仍險阻重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頭兩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按年大跌逾百分之十六,銷售額下跌逾百分之十五,降幅分別比上年全年擴大八點七和九點五個百分點。成交低迷下,二月份七十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跌幅較一月擴大,銷售價量齊跌進一步打擊開發商的擴張意欲。據統計,頭兩個月全國土地購置面積約二千七百萬平方米,按年跌幅擴大至逾三成,累積新開工面積下降一成二。

房地產投資以往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五,到去年大約只剩百分之十。為避免內房「硬着陸」損害經濟,政府開始轉向刺激購房需求。兩會過後,房地產政策放鬆接踵而至,僅在上星期,先有一線城市廣州下調通過公積金購買九十平方米以下首套自住房首付比例,然後再傳出上海也醞釀提高公積金個貸限額。

國土部和住建部最新的聯合通知,着眼於化解中小城市房地產供應過剩的風險,具體措施包括嚴控地方政府賣地、調整未開發房地產土地用途、購買在建房地產項目用於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同時給予開發商更大自由度調整戶型,適應市場需求,解決在建項目去庫存難題。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中央期待「經濟維穩」與「深化改革」並舉,既要穩定發展,又要打一場促改革、轉方式、調結構的硬仗。從前兩個月財政收入增速創二十三年新低、外貿和投資增速下降可見,今年經濟開局不利,首季增長「保七」亦成問題,別無選擇之下,房地產重新擔起穩經濟的重任。

問題是,前幾年內地人爭相買樓,一是害怕現在不買,以後再也買不起;二是財富效應下,買樓被視為主要的投資手段。可是現時樓價只漲不跌的心理已經逆轉,導致內房投資前景轉淡,加上股市屢創新高,短期內不會再有人甘於去樓市淘金,政府的托市政策恐怕難以輕易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