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結構質變 港迷失食老本

香港的貿易服務業僱用就業人口最多,對生產總值的貢獻顯著,毫無疑問是重要支柱。但本港的經濟動力及競爭力不復從前,面對新經濟時代來臨,是否有充足準備應付挑戰實屬疑問。

近日有研究發現,亞洲區貿易模式正發生結構性變化,未來貿易增長勢將放緩,因為生產會集中在一個地方進行,轉口半製成品往其他地方加工的需求將下降。若然成為趨勢,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離岸貿易服務及供應鏈管理等,將帶來巨大衝擊,難怪研究機構對本港經濟前景極為審慎。

由於香港是出口導向型經濟,貿易夥伴的經濟變化,會直接影響本港的貿易表現以至經濟增長,在傳統工貿經濟時代,貿易出現周期性上落很平常,市場也會自行調節。不過,自○八年環球金融海嘯後,香港的貿易增長顯著放緩,在一一至一四年間,貿易量年均增長率僅百分之三點五,與海嘯前的百分之九點二相距甚遠。

恒生銀行在經濟月報中直指,很難再用周期性因素解釋,相信屬結構性問題。換言之,過去的榮景已經一去不返。亞洲各地經濟在多年工業化後,已取得一定成績,企業在亞洲設廠生產,主要考慮勞工成本高低,樂於把生產工序分散在不同地方,令區內大量半製成品的往來運輸和貿易需求大增。

不過,隨着亞洲各地產業升級,買家要求日趨嚴格,廠商更重視質量監控,生產工序傾向集中一地,並把生產流程集中化,導致貿易模式發生結構性變化,未來數年亞洲各國的貿易增長將低於過往的平均水平。事實上,很多跨國企業已宣布關閉在內地的生產線,把工序搬回企業所在的國家,又或集中到其他質素相若而成本較低的地區。

本港製造業早已式微,經濟向服務業傾斜,尤其是貿易服務及物流業,若亞洲區內貿易活動持續收縮,本港出口增長勢在低水平徘徊,不僅今年經濟前景堪虞,未來幾年也難言樂觀。

事實上,全球各地都在積極發展知識型經濟,本港則停留在轉型困局中,仍處於後工業社會的發展模式,而大部分產業又未能及時升級,局限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動力。另一方面,零售行業高峰期已過去,旅遊業增長放緩,若貿易服務業也走向收縮,只靠金融業又如何支撐本港經濟呢?在新經濟衝擊下,加上經濟發展過於單一化,情況確實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