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有股王坐鎮 難招網企上市

香港的新「股王」非騰訊莫屬,市值已超越滙控而僅次於中移。兩者可算是新舊經濟的代表性股份,在過去幾年,騰訊以火箭速度上升,滙控股價不進則退。中央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倡導「互聯網+」概念,並積極招攬螞蟻金服等科網巨企登陸A股;反觀香港還在同股不同權的轇轕中糾纏,港股跑輸給全球主要股市並非偶然。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領導人所說的其實並非甚麼驚人之語,「互聯網+」可加諸任何行業,例如民營銀行正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傳統行業所受的威脅日深,僅靠派息優厚來留住投資者,從股價分野已說明一切。

港股與騰訊相識於微時,這股王於○四年僅以每股三點七元招股上市,計及一拆五後相當於十年來升值接近二百倍,假設現時才選擇上市地點,會否再考慮香港?近年來港上市的科網股愈見凋零,大多是盈利欠穩的手遊股,最大的損失是讓阿里巴巴從手上溜走到紐交所,現時絕大部分科網巨企都已跑到紐約掛牌了。

現在與其捶胸頓足不如向前看,小米及螞蟻金服等仍雲英未嫁。不過,所謂物以類聚,紐交所和納指的吸金能力無疑佔盡優勢,內地股市亦來勢洶洶,有別於過去幾年一池死水,現時成交金額和科網估值均冠絕全球,IPO註冊制改革如箭在弦。可惜香港依然為同股不同權爭論不休,近日證監會態度雖有軟化迹象,惟修例需時,科網熱潮卻不待,或有「蘇州過後冇艇搭」之嘆。

近期內地傳媒廣泛報道螞蟻金服的「A計劃」,意指其籌備一七年在A股上市,小米則傳已揀美國為掛牌首選地,而已在美國上市的百度表明希望回歸A股,但在外地(包括香港)以VIE(可變利益實體)模式上市的企業,因外資身份受市場准入限制,中國正計劃完善《外國投資法》,加上中證監和領導人的游說,A股未來在科網巨企的空白可望填補,相比之下,香港的競爭力又降一級,或淪為「第三落腳地」。

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近年紛紛利用資本市場進軍各行各業,香港長年靠金融和地產兩條腿走路,只會被迎頭趕上,白白浪費一張好牌。同股不同權談論已久,正反雙方各有理據,但這不再屬於誰是誰非的問題,宜集思廣益研究可行的解決方法,畢竟「山不轉路轉」,故步自封只會落得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