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八月筆者在《中國工業急需升呢》一文中指「中國應居安思危,不要再單靠低成本作主要的競爭基礎,要保持全球生產基地的優勢,在成本上升的大環境下中國一定要從設計、質量、產品安全等方面,以「質」鞏固其競爭力。不要以為歐美國家對中國的競爭威脅遙遙未到,試想,有多少歐美國家在30年前會預計30年後的中國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全球最大的生產中心呢?」文中更強調,在工資和土地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不少外資已考慮將生產遷離中國,甚至成為趨勢。
文章發表兩年多,筆者的看法並未改觀,甚至比之前更悲觀。先看幾件值得關注的事情,農曆新年前,日本大型製錶企業Citizen決定把廣州的生產線結束,其他日資大型企業,如Panasonic、日本大金、TDK等企業亦紛紛把生產線撤離中國,遷回日本,或是遷往東南亞成本更低的生產基地(如印度、越南等地) 。繼全球最大家庭用品製造商惠而浦、通用電器、奧的斯電梯、福特汽車及Caterpillar於去年將部分生產線撤出中國,今年初微軟計劃把諾基亞在東莞和北京的廠房關閉,準備遷往越南,估計裁員九千人。假若中央官員依然相信這一連串的舉動是個別的商業決定,未免是太過不切實際。
這些外資大企業在過往二十多年依靠將勞動密集的工序移往中國,藉此降低生產成本,但隨着中國人口增長不斷減慢,勞動人口(15至59歲)在一二年錄得自六十年代以來首次下降,勞動人口減少345萬,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大量勞動力帶來的成本優勢)已大不如前。長遠而言,勞動人口減少的趨勢極有可能持續。中國的出生率由八十年代高峰的2.7%,續年下降至1.6%(○六至一三年的平均數字),與同期相比,印度同樣出現下降趨勢,但印度至今依然保持2.6%的出生率,美國更相反地由八十年代的1.8%,逐漸攀升至近年的2%。
人口下降不單增加勞動力成本,更重要的是,根據實證反映,人口上升與技術改良和產品提升有着密切的正關係,在一個人口老化的國家而言,新概念和新技術是較難找到突破的;然而技術改良和產品提升就正是長遠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美國能保持技術和發明的龍頭地位,很大程度是美國人口的穩步增長,令新概念和新技術不斷出現。反觀日本的出生率在過往三十多年拾級而下,如今只有1.4%,人口老化極為嚴重,相當程度拖慢日本的經濟增長。
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中國應進一步放寬一孩政策,但值得留意的是,中國自一九八○年在甘肅、山西、河北和湖北省中的四個城市試驗放寬一孩政策,但至今這四個城市的出生率依然徘徊在2%以下,35年來並沒有太大多改變,究其原因,由於父母擔心經濟壓力大,同時又面對教育、醫療和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試點城市的父母對多生一孩的意欲並未有預期這麼高,這反映單靠放寬一孩政策是不足夠的,配合人口增長、適切的公共政策才是長遠之計。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