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錯推辣招損經濟

本港自六二年有官方經濟增長數字以來,在一○年前,共有五趟經濟增長率連續兩年低於3%。這五趟分別是六六至六七年的文化大革命風暴、七四至七五年的首次石油危機、九八至九九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餘波、○一至○二年互聯網泡沫爆破引發的衰退,和○八至○九年全球金融海嘯引發的衰退。

三年低增長屬罕見

在一○年前,香港的增長率從未超過兩年低於3%。可是打從一二年我們已經歷了連續三年這麼疲弱的增長。而財政司已預告一五年香港經濟增長將為1至3%。如果經濟增長再低於3%,香港經濟真的是破天荒低迷,箇中原因應認真查找。

與香港同是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人口不到五百五十萬,本地生產總值早已超過香港,過去四年經濟增長分別是6.2%、3.3%、4.4%和2.9。同期本港經濟增長則是4.8%、1.7%、2.9%和2.3%,每年都遜於新加坡。或者我們不再介意低增長,對物質生活無所求,接受平淡生活。可是我們現在相對安逸的生活並非真的可自動保持。香港面對全球競爭,資源不多,要養活720萬市民本來已不簡單,還要面對人口老化,如果不齊心並高瞻遠矚面對種種挑戰,我們將來的日子恐怕將會更難過。

香港的問題,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一是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一是缺乏自信不敢創新。這當然都不能一概而論。但相當多的關鍵人物跳不出這樣的思維,對香港的影響就很大。

光看我們如何處理房屋問題,已可見端倪。回歸前樓價攀上高位,特區政府即以八萬五的超高建樓指標對應;又以超廉價把珍貴公屋資源賣給租戶。待樓價崩潰,又以停建居屋和大減賣地方式應對。供應由超高供應急變為超低供應,稱居屋早已完成歷史任務,其實沒有理論也沒有統計數字分析作為依據。其後又出怪招,以「先租後買」為名、大贈送為實的「置安心計劃」。

打壓換樓弄巧反拙

梁振英上任後,以踏實增加並穩定供應為政策核心,本是治本之策。市民和政客卻短視急於求成,最後政府改以「需求管理」的方式打壓需求,以為特別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等辣招就可穩住樓價,結果造成換樓活動大幅下跌。大量本擬換樓改善居住環境的市民不再奢想換樓,大量本來可提供給上車客的盤源給鎖死了。結果上車盤的售價反而推高。真正具創意有潛力解決住屋問題的方法,筆者提出了,卻未被重視。

其實,目前香港低迷的經濟與辣招不無關係。外地經濟不景氣我們出口疲弱可以理解,但是由於換樓活動下跌,大量由換樓活動衍生的經濟活動也泡湯了。這才是本港連續四年低於3%增長的原因。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