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各搞一套 不如整合通港

滬港通推出將近四個月,南向北向均只用上很少額度,與市場預期有一定差距,卻無阻深港通有望上半年獲批、下半年推出,難免予人急於求成及過於倉卒之感。而且,如果滬港通及深港通要各自設置一套交易機制,更有疊床架屋的感覺,對券商及投資者均會造成不便。因此,應把滬深兩市與港股互通進行整合,以一條通道貫通中港兩地股市,將更具成本效益,更便利投資者。

目前滬、深兩市都設有主板,上海股市以國企為主,深圳股市側重民企,且近年做得較出色是中小板及創業板,成功吸引不少科技企業上市。換言之,滬、深股市存在直接競爭,而隨着市場進一步開放,競爭加劇更是必然。站在內地資本市場發展的角度,整合滬、深股市,優化資源並理順關係,再與港股互通,是切合實際的做法。

深圳與香港地理位置鄰近,經濟關係更密切,但中央選擇先推滬港通,相信是出於監管考慮,特別是深市以民企、中小企及創業板為主,散戶亂炒及大戶操控的陰影揮之不去,且成交未及大型國企雲集的滬股。難怪深圳先於上海開始研究與港股互通,卻失落頭籌。

滬、深兩市本身存在差異,兩市與港股性質亦不同,除了交易及結算系統等硬件的技術問題,還有跨境監管、訊息披露、稅制、投資者保障、資金流管控等方面,同樣不能有閃失。滬港通經過大半年籌備,如今兩地投資者仍在熟習當中,讓其繼續運行一段時間,檢討機制並進行完善,在此基礎上再接通深股,提升與港股互通機制,才是按部就班做法。

若然為應付地方政府角力,又或券商行業爭取交投體現系統投資回報,急於一時在「滬港通」之上再硬套「深港通」,不但機制繁複兼容易混淆,市場操作亦存在一定風險,投資者也會無所適從。A股既然是一個整體,在滬港通試點基礎上,積極研究滬深兩市兼融之道,再擴大為面向國際投資者的互通平台,肯定更符合國情需要。

中、港兩地股市發展有一定差距是事實,如果能成就一個分別融合以傳統大盤股為主,另一個以中小企、民企及科技創新企業為主,以及一個以國際化企業為主的滬深港三地市場,這個超級中國股市將發揮最大的集資功能及影響力,才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在研究深港通之時,不妨把目光放高一個層次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