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變通才有出路

從經濟學角度看,香港屬於「小型開放式」經濟。「開放」相對「封閉」,「開放式」即是會與其他經濟體進行商品、服務和金融的貿易往來。當然,沒有經濟體是完全封閉的(只是數量較少)。「小型」也是相對的,一般以經濟的規模大小來衡量。當經濟體屬小型時,其對世界整體經濟的影響力是微小的,甚至乎是不存在。

開放式經濟易受衝擊

從發展經驗就可以看出香港發展成「開放式」經濟並不偶然:自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下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後,英國和外企紛紛來港經商,讓一個小漁村開始出現製造、和貿易。二次大戰令香港經濟受挫,但隨後國共內戰令不少人從內地走到香港,並帶來財富與技術。七十年代末中國落實改革開放,香港把握機會成了中國貿易的窗口,轉口貿易急速發展,製造業北移以利用內地廉價生產力提升產品競爭力。九十年代第一隻H股在香港上市,香港成了中國企業集資的窗口,同時專業服務(如會計、法律和金融)亦一同發展。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不依靠進口就連生活所需也成問題;本地市場細小,產品不出口,收入也增長不起來。香港人因此學得善於抓緊機遇去改善生活。另一方面,香港經濟是「小型」的,外圍經濟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會帶來「震動」。如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九七和○八年金融風暴。香港人亦養成「鬼叫你窮,頂硬上」的艱苦拚搏精神。「震動」可以是福,二次大戰後大量人口湧入為香港整體帶來壓力,但也為香港奠下日後發展的基石。

近日,有關內地個人遊和水貨客令部分香港人出現不滿情緒,甚至付諸對抗行動。從經濟的角度看這是外圍經濟「震動」的一種:由於開放改革有了成效,內地居民急速膨脹的購買力湧往香港,為香港商品和金融市場帶來衝擊。其實這與九十年代起香港人到內地消費(飲食、旅遊、買樓等)變得普遍是同一現象,因為價格(也許只能說當年了)比香港的便宜。

內地「震動」有危有機

我家在旺角,體會到太多遊客的不便。但這「震動」為香港帶來生意機會,除了老闆(除了連鎖也有小企業)賺錢外,也為不少人帶來了在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也為香港帶來了代價,天下是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辦法去改善固然需要,但希望通過把香港「屏蔽」起來去解決問題卻是忘記了香港是一個小型開放式經濟的現實。

其實個人遊和水貨客只是內地發展為香港帶來「震動」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會陸陸續續地出現,而香港經濟規模遠為細小,這些「震動」對香港的影響會是巨大的。所以對香港來說「是禍是福」,又要考驗香港人智慧了。

新的一年,喝着港式奶茶吃着豉油西餐,這種日子裏,人容易思前想後也展望將來。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蕭錦榮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客席助理教授,自小喜歡經濟,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曾在美國亞特蘭大和北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稅務顧問,並曾在香港任職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