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國通縮疑惑

中國一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跌到0.8%,為五年來最低,立即惹來「通縮」揣測,但其實這與事實相違。

首先,通縮一般成因是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居民收入削減、購買力下降,從而令物價持續下跌,而且只有CPI連跌兩季兼負增長後,才可說是通縮。但目前中國無論是市場流通貨幣還是居民收入都沒減少,購買力亦一樣。另CPI下跌,不但僅為上月,亦不見負增長。觀乎附近地區,南韓一月CPI為0.8%,台灣甚至得 -0.94%,都沒認為有通縮。

食品價格下跌拖累

另據經濟史學家Michael Bordo的研究,英美等發達國家,其物價自有CPI紀錄以來多處低水平,這情況於二戰前尤甚,亦即在工業時代,隨着生產規模化、交易成本降低、生產效率提高,物價下行是常態。

第二,中國CPI的調查取樣來源、計算及權重等,與歐美等發達國不同。譬如說,中國CPI以食品主導(權重逾33%,美國則為15%),歐美發達國家的CPI則以居住類主導(美國居住類權重逾43%,中國則逾15%)。可想而知,在完全競爭、並向現代農業轉型的農產品市場,中國農產品價格永遠供大於求,倘加上向國際市場完全開放,那麼中國農產品價格要急漲則更難,CPI亦然。

譬如,內地豬肉價格下降是近年CPI下行的主因。一月豬肉價格跌5.3%,引致CPI下降約0.17個百分點,而這輪豬肉價格下跌,成因有二:一為生豬行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行業規模化生產、抗風險力增強、生產效率提高導致生豬價格下跌。二為居民對豬肉需求減弱,受供求兩方面影響,內地豬肉價格下行將成趨勢,如果CPI權重不變,它將拉低CPI,但這並不代表通縮。

指數權重脫離現實

第三,中國發行海量貨幣。譬如,中國廣義貨幣M2從○二年底18.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到一五年一月的124.3萬億元,而M2與GDP的比率於一四年底更逾220%,世界第一。本來過度發行貨幣會推高物價,但如美國一樣,此不僅沒導致通脹,物價反而愈來愈低,何解?

中國有兩方面與世界各國相同,一是大量貨幣從銀行體系流出,但不少沒進入實體經濟,而在金融體系內迴圈錢生錢,從而造成各國資產價格上漲;二是互網時代引發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變革,生產效率提高及交易費用降低,這都推動傳統CPI下行。不同的是,中國的CPI體系存在嚴重問題,其權重與當前居民消費結構脫節,不能反映現實。

可見,中國根本沒有通縮,也不用對當前的0.8%通脹率過分擔心,更加毋須以無用的量寬幣策來改變這種態勢。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