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新年度賣地計劃,如財政預算案所預告,十六幅新增地皮及可建一萬六千個住宅單位,連同鐵路及市建局的物業,潛在總供應量可望達二萬八千個,每年平均一萬九千伙的目標已初步做到「麵粉」供應無虞。
可惜的是,「麵包」出爐仍要等待,而市場繼續短視,財政預算案沒有壞消息就當作好消息,短期樓市相信將依然熾熱。然而,政府須緊守策略,切實執行增加土地供應,才能令癲狂的樓市重回正軌。
未來樓宇供應充足至今並未足以令樓市升速卻步,過去兩季無論一手樓施工量、落成量及未來供應量均持續攀升,但警鐘已鳴,樓市卻未改上升步伐,遠遠跑贏薪酬、通脹和租金升幅。政府的責任是讓供求達至平衡,針對樓市需長短措施並用,而賣地是最重要的源頭,不做到供應充足,其他一切也是空談。
其次是土地無可避免向偏遠地區發展,政府惟有向新界區尋覓;連同滾存的合共廿九幅地皮,當中有廿二幅在新界,更使港九新盤物以罕為貴;地鐵上蓋物業則成為填補不足之數的主力,新地皮表雖沒有將軍澳的名字,但港鐵日出康城將提供五千多伙。不過,令人擔憂的是,政府只顧增加供應而漠視交通配套等設施並不罕見。上了車不代表就可安居樂業,為達建屋目標卻又欠缺規劃,到頭來又是問題一籮籮。
從賣地至樓宇落成需三至四年,無人可預測屆時樓市將會如何。遠水雖然不能救近火,但遠水就是早晚兌現的支票,過去增加的土地供應將逐步流入市場,紓緩樓市的壓力;而樓價繼續瘋狂的原因複雜,許多都是香港政府管不到的,惟有盡好本分,先求穩定土地供應。
財政預算案未有「加辣」,加上外圍股債齊升,三月新盤出爐可能又激發一陣搶購熱潮,但買家亦要保持理智,明白樓市不會無休止上升;今年經濟增長預測放緩,本港通脹亦逐步下降,樓市仍未有反映上述趨勢。
最近「樓市爆煲論」再度惹起爭議,樓市今年是升是跌意見不一,目前的狂態確有遏抑的必要,但政策需要保持彈性,任何招數都是雙刃劍,就如新補地價貸款擔保計劃或進一步刺激居屋破頂,太辣恐會矯枉過正,在美國聯儲局仍對加息時間表猶豫的時候,謀定而後動是現時適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