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alk:靚績靠裁員

近來tech股陸續派成績,整體還可以,部分盈利更不錯。不過風光背後,其實是靠裁員得來。裁員幾乎是傳統科技公司去年的口號,單在美國便裁走6萬人。

在美國裁員6萬人不算大數目,但如日方中的科技板塊接連炒人實屬奇情。這數字由美國轉職就業顧問服務公司提供,較一三年多69%。當中大部分來自HP和微軟,分別為1.8萬和1.6萬。思科、英特爾、賽門鐵克等企業也大裁員。歐洲的諾基亞去年第四季終見盈利,也是靠裁員節流。

科企裁員仍未見停,IBM公布去年令人失望的業績後,被傳裁員11萬,然後罕有急急澄清只裁數千。此外eBay也裁2,400人,原因不是無錢賺,而是賺得不夠多。

被裁舊部流入新創企

仔細一看,不難發現裁員的科企都是老牌子。有一說法是,他們多年來為保創新,不斷收購創業公司,久而久之令架構臃腫,到收入無法再增長時惟有裁員。富經驗專家被裁走,再流向初創公司,形成人才流動的循環。

去年硅谷不少創業公司快速擴張,如Uber、Airbnb等融資數十億美元破盡紀錄,差不多有50間創業公司的市值超過10億美元。他們的成長,對軟件工程師、銷售等職位求才若渴。如是者,即使裁員陰霾未散,科技業前景又不那麼悲觀,有些資歷較深的員工收到大信封後,甚至萌生創業念頭,芬蘭手機遊戲公司Supercell便是一群前諾基亞職員被裁後創業的成功例子。

事實上,裁員是美式管理層維持企業競爭力的手法。雅虎的邁耶是堅持不裁員的少數良心CEO,據稱她在一二年夏天接手雅虎後,曾三次拒絕高管、投資者和董事會裁員千人的建議,目的是留住人才,結果守得雲開,公司上季開始有復甦迹象。

艾雲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毅然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絕非為趕潮流,而是深信資訊科技對經濟帶來革命性改變,對行業動態、新產品及技術趨勢特別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