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負債息之謎

債券市場是資產市場的重要部分,上月底,名義息率為負數的發達國家國債市值高見4萬5千億美元,意味着投資者甘願貼錢買債,原因何在?

金融學中有所謂「風險與回報」的取捨,即提供較高預期回報的金融資產,其附帶的風險會較高,反之亦然。各項金融產品中,以政府債券的風險最低,而短期政府票據的息率更被視為「無風險利率」,成為其他資產市場定價的基礎。

外圍波動 貼錢買債

凡是風險較短期國債為高的資產,為了補償較高的風險承擔,投資者會要求較高的預期回報,即「風險溢價」。現時德國、法國以及瑞士的短期國債名義息率均為負數,當無風險利率變成負數,投資者對所有金融資產要求回報便會下降、估值上升,這亦解釋了環球發達國家的股市債市屢創新高的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現時的負債息是指名義利率低於零,即債券持有人的國債到期時,可收回金額較當初買入金額低。現時負債息國債總市值竟高達4萬5千億美元,即投資者心甘情願地輸錢的異象。

對於如此異象的成因有多種說法,其一是避險因素。自金融海嘯以來,環球央行眾志成城投入流動性,令市場上資金充裕,但不少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依然害怕市場的波譎雲詭,不敢購買風險資產,寧願輸少當贏,把資金停泊於負債息國債。

讀者或許會問,如要規避風險,為何不存款於銀行或持有現金?大額存戶如果持大量現鈔,要付出一定的持有成本,例如搬運、存倉及保安。而歐央行、瑞士及丹麥均已於商業銀行層面實施負名義利率,將資金買入負息短期國債這種合約當現金(Cash Equivalents),輕微的虧蝕就像交存倉費一樣,不但安全,又能快捷變現。

債市泡沫 警惕爆煲

另一個解釋則是投機因素:投機者買入負息債並不是打算持有至到期,只希望短線持有,不望收息,只求善價而沽。投機者在打賭多國央行會持續泵水買債,既然有央行這個不計較盈虧的大買家進場,國債有價有市,自然吸引資金流入。而油價於過去幾個月急挫,通縮變成人人熱話,當通縮出現,負息債的實質利率便有望變回正數。

然而美國已率先停止買債,示範泵水買債不可能無止境。而在油價高企100美元以上的日子,全球多國通脹並無飆升,所以油價急挫亦不一定帶來持續通縮。油價下滑反而會提升住戶的購買力、消費增加,通脹長期來說會回升。如果投機因素是負債息的成因,現時天價債市的泡沫風險,值得警惕。

(中大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此文。)

莊太量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及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著有《人生煉金術的7大抉擇》一書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本地報章,並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及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