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市牛氣沖天,券商賺個盆滿缽滿,又有數家內地券商據悉正籌備來港上市。本港金融證券業卻斯人獨憔悴,證券行賣盤或正洽談賣盤去年至今已有多宗,新近的就連兼營證券業務的某大型銀行也宣布,終止屬下於包括香港在內的七個城市的企業現金證券、證券研究以及證券融資等業務,共裁員200人,其中一半屬於香港僱員,反映是次重災區主要落在本港。
九八年正達事件,銀行業藉此更全面介入證券經紀服務,憑着雄厚資產、「一站式」服務,搶去不少客戶,令本地證券經紀服務業一蹶不振。曾幾何時,大型銀行也在競爭洪流下,被迫削減、甚至終止該方面的一些業務,確實是始料不及。
雖然有關銀行強調此舉並不意味會全面終止對零售客戶的證券買賣服務,但倘若被終止的業務是有利可圖,便不需要作如此決定,反映銀行縱然實力強橫,但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證券生意難免受衝擊。
這次終止的企業現金證券及證券融資等業務,是銀行吸納較具實力的企業客及個人高端客的門徑,屬較有盈利潛力的業務,按理應全力發展。反觀零售客戶證券買賣服務,銀行體系的成本遠較證券經紀行為高,而且為吸引客戶,普遍採取零佣金吸引客戶。這門生意除了方便銀行吸納客戶開戶後,同時「一條龍」使用銀行其他服務以賺錢之外,本身根本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如今選擇放棄比較有機會賺錢的業務,卻保留根本賺不到錢的零售客戶買賣服務,表面看來本末倒置,其實反映實力強大如上述的本地大型銀行,在機構客戶服務及證券融資等業務領域上也隨着市場架構改變,優勢已不再,甚至於上述有關業務方面,逐漸被邊緣化。
事實上,包括上述這家銀行在內的本地兩家大型銀行,於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都曾經十分活躍於證券融資市場,同執新股IPO上市活動牛耳。直到九二年內企開始來港上市,加上市場向國際投行全面開放,後者招攬國際投資資金力度,正迎合大型國企、內企等融資的需求,新股上市經辦人的地位隨着大、小內企湧港上市,差不多全由國際大型投行壟斷。此現象雖然由於大型中資券商相繼落戶本港,已逐漸打破,但包括銀行在內的本地投行卻仍難參與。
目前本地證券IPO上市融資市場基本是國際投行與中資券商二分天下,至於本地一眾投行,據我觀察勉強只能夠參與一些規模不大的上市集資活動,而這類業務需要維持的服務團隊成本不輕,能夠收取的費用卻有限,銀行為了止血決定終止證券融資業務,看來也是時移世易,形勢使然。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