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槓桿防風險 遏樓市睇供應

上周初金管局重新發出指引,要求銀行在審批沒有業務營運的公司按揭申請須跟足指引,並收緊出租物業租金計算收入的折扣率。其實,金管局早應「執正」相關政策,如今推出所謂按揭貸款「優化」措施,是遲但總好過冇!

是次金管局出招,要求銀行在計算借款人的租金收入時要由「打八折」變成「打七折」,若無租金證明要「打六折」;按揭申請人若有多於一個或以上未償還按揭,供款與入息比率不得超過四成;若無任何未償還按揭的相關比率上限則為五成。

自政府推出辣招之後,樓市以用家而非炒家主導,以公司名義入市的住宅買家數目已由高峰銳減九成,現時借款人屬公司名義佔全港未償還住宅按貸比例約一成六,可見是次出招完善按揭貸款指引,在遏止樓市炒風意義未必太大,只是變相提高了收租物業投資者的入市門檻,降低收租客再入市的槓桿比率,避免令已屆高位的樓價火上加油。

從是次金管局出招要求銀行完善對企業按揭借款人的風險評估,以及促使收租客檢討投資物業組合風險兩方面下工夫,將未具實力應付風險增加的投資者拒諸門外,為樓市去槓桿化,也不失在樓市調整前作好風險管理準備,這本來就是金管局作為監管機構應有的把關工作。

正正由於近年樓市炒風並非由炒家,而是由用家主導,類似的措施充其量只能有助避免樓價失控飆升,供不應求格局始終未變,樓價依然是高企不下,故金管局說出招並非打壓樓市亦是實話。要對症下藥,到底還是要從增加樓市供應,滿足置業者需要方面着手。

過去政府誤判房屋政策的後果,是如今落得左右做人難的境地。在細價樓處「癲價」水平下推售居屋,原意是滿足用家需求,但用家眼見申請者眾,連居屋都爭崩頭,就更瘋狂入市追價,結果變相刺激市民入市意欲,加劇一時間的供需失衡,日後有可能被指是在跌市到臨前推用家入市接火棒的罪人!若基於盡量維持樓市平穩,收緊政策阻用家上車,等市況淡靜下來,減低樓市往後逆轉的殺傷力,刻下顯然違背了社會對改善居住條件的強烈願望,被視為無能。

惟今之計,都是盡快加推土地,而在新增供應接軌前,要盡可能強化管理市場預期,明確增加供應的決心,讓市民掌握到樓市供應的遠景,量力而為作出理智的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