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國幣策新思路

一五年央行貨幣政策強調採取綜合措施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一月十九日的A股小股災,正說明為何監管層對兩融業務僅少許規範、對券商提小要求,就讓市場過度反應的問題。

A股狂熱令風險愈滾愈大,各類資金湧入並迅即炒起股市,意味下調風險隨時降臨。倘若有任何風吹草動,立即會引發軒然大波。

對於央行的貨幣政策,一月十九日A股暴跌,則是確立其新思路的起點。儘管去槓桿化是一四年幣策主基調,但無論是銀行信貸增長,還是社會融資總額增長都處於高水平,證明中國的融資饑渴症從未減緩。

央行降息後市場對中國式量化寬鬆呼聲漸高。多數理由是,面對日歐量寬升級,加重中國經濟壓力,國內CPI跌到1.5%,PPI連續30多個月按年錄得下跌等。為保增長央行應降準降息,降低融資成本以刺激企業投資。但中國市場與歐美不一樣,中國式量寬效果未必如其他國家。因此,一五年中國幣策不是進入降準降息周期,而更傾向中性回歸,強調預期管理從而減弱幣策衝擊市場。

金融脫媒趨惡化

還有,一四年人民幣存款按年少增3.08萬億元人民幣,佔整個增加存款比例達25%,情況罕見。大量存款流出銀行體系反映「金融脫媒」嚴重、正規金融體系受互網金融衝擊,也意味銀行體系內可貸資金減少,幣策對金融體系影響減弱。

這些問題的根源是金融市場價格機制扭曲。一四年央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雖有一定進展,但問題仍在。利率市場化方面,倘若央行仍把一年期存貸款利率作為基準利率,並繼續直接管制,而非實現基準利率轉型,那麼有效的定價機制不可能形成。

深化改革防風險

至於人民幣匯率,雖然浮動彈性增加,但並不表示人民幣均衡匯率已形成。因為人民幣匯率更多是與美元比較而波動不大,但與許多非美元貨幣相比,情況則大不同。這既與央行干預外匯有關,也牽涉人民幣對不少非美元過度強勢,而這些方面也容易增加金融體系風險。

由此可見「金融脫媒」嚴重,不僅弱化央行幣策,也增加市場風險。所以幣策僅是透過如定向調控等各種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已不夠,重點要放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準利率體系轉型、減少管制金融市場。如果這些方面沒進展,要理順金融市場價格關係並不可能。

一五年中國金融體系可能面對的風險,還有如國際外部衝擊、股市波動、房地產業債務危機及泡沫破滅等,都與價格機制扭曲有關,不加快利率市場化深化改革,要確保金融體系不發生區域性風險及系統性風險同樣不可能。因此從一月十九日A股暴跌來看,央行幣策應確立新思路。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