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國不懂油價

我在年初時就指出,與美元強勢再進一步一樣,國際油價一跌再跌,可能成為一五年國際市場的最大風險。今年才過了不到半個月,國際油價繼續大跌,對不少國家及投資者來說,根本就沒有想到。但是,如果政府及投資者對當前原油產品的性質有所了解,也就會感覺比較平常了。

石油金融化扭曲供求

國際原油早就期貨化、金融化了,早就不是實質性商品,價格運作機制、定價基礎及價格變化方式早就與實質性商品有很大差別。如把原油當作金融投資品,就容易理解油價一跌再跌原因所在,並非僅是用石油的供求關係變化可解釋,更不是僅用生產成本及市場競爭來理解,主要是由市場預期來決定。如果預期逆轉,油價可能就見底;如果預期沒逆轉,油價或續跌。

那麼油價的市場預期是如何決定的呢?這既與長期基本供求的預期有關,也與主要計價貨幣美元強弱有關,如果美元走強,意味着油價還會下跌。同時,也與金融市場條件有關,如利率水準、槓桿率等。如果政府及投資者能把握油價變化的這種特性,政府及投資者就更能應對國際油價一跌再跌了。

不過,中國政府這次處理油價一跌再跌,只是把石油看作實質性產品,而非金融投資品。海關資料顯示,一四年十二月中國原油進口量同比跳增13.4%,達到破紀錄的每日715萬桶。同時,中國於十一月二十日罕見地發布聲明,稱已經完成戰略石油儲備第一階段目標,計劃於二○年前完成第二階段戰略儲備計劃,額外再持1.7億桶原油。

中國的石油進口基本上由國有企業或國家壟斷,又是石油進口依賴度達60%的國家,當油價下跌時,增加原油進口看上去無可厚非,因為在價格下跌後進口,肯定會比最高價格時會低許多。假定中國十一月原油進口均價為每桶75美元,與六月每桶107美元相比,省去成本達30%,但是與當前每桶45美元相比,則又高出30美元,價差達66%。

還有,當政府看到油價持續下跌,不斷地加大原油進口量,並沒有引發油價反彈,反而繼續跌。中國原油進口為何沒有調整?最大問題可能在於沒有明白石油產品早就金融化及期貨化,是金融投資品,與短期供求變化沒有多少關係,只要預期上漲,油價還會上漲。如果政府明白這個道理,在進口原油上可省下巨額成本。

進口價降未惠及民眾

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也是一次重大利益關係調整,既可促進居民消費,也有利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關鍵是政府要建立起一套普惠國民的利益機制。汽油作為一項重要的生活消費品,油價下跌實質上是稅收減免,但是這套利益分享機制好象沒有在中國建立起來,或是國家以稅收方式拿走,或是由壟斷油企獲得。油價持續下跌,對中國政府是一次推動經濟增長的天賜良機,關鍵是要制訂一套好的應對機制。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