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自願醫保引人買

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和公營醫療服務水平提升,政府為公營醫療投入的資金與日俱增,於是在一四年底推出「自願醫保計劃諮詢」,希望把投入公營醫療的資金控制在合理水平。香港醫療系統分公營和私營兩部分,公營由政府出資,香港居民能以低廉價格獲取服務。這「如意算盤」能否打響在於「自願醫保」能否吸引足夠多的人參與,將部分醫療服務需求轉到私營醫療系統,減輕公營醫療服務需求的壓力。

保費掛風險如趕客

我們不知何時會生病,醫療服務需求不確定。醫療服務費用並不便宜,往往對病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假如在付出一定費用(保險費)予保險機構後,保險公司會在你生病時替你支付相關醫療開支的全部或部分(保障限額),你願意購買這樣的醫療保險嗎?答案跟保險費多少,以及生病或需要醫療服務機率有關。

一個較大機會需要醫療服務的人(高風險人士),較一個低風險人士願意付出較高的保險費。在理性選擇下,每人都會選取最「着數」的選項。就算沒參加「自願醫保」,生病時還可到公營醫療機構;若買了「自願醫保」就可以在保障限額下去私營醫療機構。私營醫療服務是否較佳?輪候時間是否較短?各人都會衡量付出額外保險費去參加「自願醫保」是否着數。

把保險費訂得低一點就可以吸引多些人參與(包括高風險和低風險人士),但從保險公司的角度就可能要做「蝕本」生意,因替高風險人士支付的醫療服務費用可能很高。可是提高保險費會首先把低風險人士「趕走」,剩下來的全是高風險人士,那豈不更慘!再提高些保險費吧!可能連高風險人士也嚇走了。以上很大程度解釋了「私人醫保」為何在香港並不流行。

政府貼錢鼓勵參加

為解決上述問題去吸引更多人參加「自願醫保」,諮詢中建議由政府出資設立「風險池」承擔高風險人士較高保險成本的一部分(保險公司要為高風險人士支付的醫療服務費用平均較高),令保險公司願意以較低保險費水平承保。諮詢中也建議購買「自願醫保」的費用可以免稅來減低購買成本。無論是免稅或是「風險池」,實際是政府通過公帑補貼購買「自願醫保」人士,鼓勵更多人參加。

醫療保險制度涉及多方面利益,包括個人、醫療人員、保險機構和政府,亦很有可能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把政治利益團體也拉進來。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例如保險和醫療機構如何在醫療服務水平取得共識、私營醫療機構有沒有可能出現「揀客」(讓治療程式較複雜、成本較高的病人回到公營醫療系統去),日後將再作分析討論。

蕭錦榮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客席助理教授,自小喜歡經濟,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曾在美國亞特蘭大和北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稅務顧問,並曾在香港任職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