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虛實 明年見分曉

今年中國經濟發生的重大改變,是告別高增長時代,中央在年中提出經濟正步向「新常態」,到現在雖只有幾個月,已成經濟發展的新指針,特點是以定向調控取代全面刺激。人民銀行在十一月突然減息,被視為貨幣政策穩中偏鬆的「新常態」,預期未來還會減息降準,對沖經濟下行風險。不過,中國這麼多年習慣了高速增長,熱衷以投資拉動經濟,還未知能否如願進入「新常態」。

中國經濟雙位數增長不可持續,早已是市場共識,必須從規模粗放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的增長模式,不再追求以GDP論成敗,逐步摒棄每當經濟下滑便急就章刺激,這些都是可取的。如果能夠成功,將會令經濟結構優化,當增長轉為中高速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也有較大迴旋餘地,避免不斷重蹈「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覆轍。

可是,經濟要走向「新常態」,首先要面對多年高增長的後遺症。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有增無減,至今仍束手無策;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第二季過後增長放緩壓力便顯現。此外,十一月的經濟數據更顯示經濟未走出下行趨勢,回調壓力恐將延續至明年第一及第二季,是推行「新常態」經濟政策的巨大障礙。

人民銀行在十一月中突然宣布減息,是市場意料之外。從好的方面看,可視為人行推動定向調控政策時更為主動及靈活,不需要配合大規模刺激政策才推出,先發制人的姿態更改變過往政策落後於形勢的謬誤,完全因應市場變化及實體經濟需要,推出合適政策。

不過,當局在今年以來強調調控要定向,寬鬆要定向,一直拒絕全面放水,到最後關頭仍離不開全面減息,是否意味着再次走回老路呢?市場的確有這種感覺,定向寛鬆終於敵不過現實,定向放水的資金根本沒有流向有需要的行業,融資難、融資貴並未解決。另一方面,發改委也在加速審批大型基建項目,靠基建投資穩增長的身影再現。這些究竟是經濟「新常態」抑或「舊常態」,在明年相信會更為清楚。

其實,運用貨幣政策間接調控經濟,相較直接的行政干預進步,至於人行能否在明年繼續採取適度寬鬆政策,除了視乎通脹形勢,更要視乎對經濟會否帶來反效果,資金被用於投機炒作而非流向實體經濟。人行進一步減息,有助維持經濟「保七」的信心,可是如果市場心態未能適應經濟「新常態」,減息便會陷於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