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躋身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為爭奪國際話語權,今年估計承諾逾2萬億資金設立多個國際組織,以加強經濟影響力。從早前主導創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出資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一月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中,提出設立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沿線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及產業合作等提供投融資支持,中國布局全球金融秩序的意圖隱然若現。
中國早在二○○一年就確立「走出去」戰略,新一屆政府上場後,中國產品與資本輸出都更加勢不可擋,隨着習近平去年起大力推動「一帶一路」計劃、總理李克強的「高鐵外交」逐步付諸實踐、亞投行掛牌成立,APEC期間宣布投入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戰略路線逐步清晰。
統計中國對幾大金融機構投入的資金,僅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就接近2,000億美元,若再加上經合組織銀行的出資額及其他援助和貸款,至少有3,000億美元(約2.34萬億港元)。中國為搶佔後金融危機時期的全球金融話語權出手闊綽,也令「紅色資本席捲全球」的說法不脛而走。
作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核心的「一帶一路」,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前者由中國的西部經由哈薩克等中亞地區,進入東歐與整個歐洲;後者則從東南亞經由印度,然後到達阿拉伯半島及非洲,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總值約21萬億美元,約佔全球29%。「一帶一路」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包括次區域的大湄公河合作,還有經濟走廊、互聯互通、跨國運輸線、金融合作等。
在政治層面上,中國以龐大的資源與金錢拉攏盟國,以突破美國在東亞構築的中國包圍網,而經濟上則可令人民幣逐漸落實國際化,同時以充足的外匯銀彈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外交,瞄準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投資計劃,並為中國資本與技術輸出開路,藉此消解因內地城鎮化發展遇樽頸,以及經濟增速放緩所造成的產能過剩危機。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通過大量輸出過剩產能,不僅讓歐洲短期內恢復至二戰前水平,還將美國經濟從谷底帶入十多年的繁榮,中國顯然有意效法美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