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突然降息之後,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市場激烈反應,外資行更是異口同聲地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出現了重大轉變,進入了降息周期。因此,央行後續的降息降準會隨之而來。
在這些外資行看來,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在第4季度低於7%,那麼中國的債務違約、企業破產、就業崗位流失的情況將會惡化,內地金融市場的風險一定大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將會改變十八大以來所堅持「微刺激」的經濟政策取向,將進入降息降準周期。
那麼中國需要進入降息周期嗎?人行降息後網站上的公告指出,這次突然降息的目的就在於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以此來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解決當前金融市場「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同時也指出,此次利率調整是屬於中性操作,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變化。因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不需要對經濟採取強刺激措施。不過對獨立性不強、透明度不高的中國央行的言論,不要太認真。
當前中國的經濟問題與歐美及日本大不同,政府倘希望透過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或降息降準來解決問題更是不可能。中國經濟問題在於依靠過度信貸擴張的經濟「房地產化」,在於整個社會都依靠過高的金融槓桿來把住房作為炒作賺錢的工具,這必然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問題。比如GDP的增長下行、產能嚴重過剩、銀行不良貸款增加、金融體系風險暴露、官場腐敗盛行、社會矛盾衝突等。
可以說,這次央行突然降息,政府希望以政策性方式來降低整個社會融資成本,但更重要的是以政策性方式壓縮了銀行的利潤空間。在這種雙重壓力下,就要求內地銀行提高風險定價能力、提高服務品質及轉變經營模式,從而為建立有效的價格機制創造條件。所以,這次央行降息之後,是否會再次降息,就得看降息後的市場反應,以及銀行行為方式的變化。中國根本就沒有進入降息周期。
至於中國央行降準的問題,央行當然知道過高的存款準備金率不利於流動性向實體經濟傳導,亦不利於社會融資成本降低。但是,十幾年來,內地銀行的存備率調升到這樣的高位,並非央行主動地採取緊縮貨幣政策的結果,而是央行被動地對沖人民幣單邊升值所造成的外匯佔款迅速增加的結果。因此,如果人民幣貶值或央行降息導致人民幣貶值,這可為央行主動降準創造條件,但人民幣的大幅貶值不僅容易增加國際貿易摩擦、觸發大量資金流出中國,也根本不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對此,央行降息會更多的權衡。
總之,這次央行突然降息並不意味着中國進入降息周期,即使央行再降息一次也是如此。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