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開通九個交易日,無論南向和北向反應均遠遜預期。據稱歐洲三分二基金因受法規所限不得其門而入,各大小問題亦陸續浮現,儘管有半年時間籌備,推出過程卻先急煞後急開,焉能不死火?既開壞了頭,現時所能做的是亡羊補牢,上海和香港監管機構需合作完善法規,滬港通經優化才能開花結果。
技術測試即使多順利,惟法規不能配合亦是徒然。上海A股既然向國際敞開大門,可是對保障投資者的意識仍停留在國內水平,大部分歐洲大型基金因此未能參與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擔憂股票託管人或經紀一旦倒閉,寄存帳戶內的股票權誰屬問題將無法獲得充分保障。雷曼倒閉事件的慘痛教訓,香港不少苦主需歷經多年索償,託管安排看似事小,卻足以阻礙數以萬億歐元資金的流向。
滬港交易互聯互通不難,但交收則是複雜的過程,香港及海外投資者必須將股票存放於由其經紀或託管人的帳戶內,即使不擔心安全問題,亦早有投資者表示憂慮買賣活動可能向外洩漏。更令人奇怪的是,早於一一年中國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配額計劃時已遇上類似問題,現在再修修補補可能需要額外至少六個月時間,A股希望早日納入MSCI新興市場或欲速則不達。
保障投資者方面,香港無疑早登國際殿堂,內地T+1交易和漲跌停板制度限制買賣的靈活性,港人買A股後雖可透過香港結算在股東大會中投票,但卻無權出席。內地股市需向香港取經的地方多的是,這亦是滬港通推行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可惜籌劃過程過於草率,破壞了一場大好的投資盛宴。
追溯紕漏的根源,與匆匆開車不無關係,由宣布吉日到正式開車僅得一個星期時間,臨開通才公布豁免資產增值稅安排,首日就鬧出南向兌換實質匯率與參考匯率存在極大差異的誤解,成交未曾暢旺已跌至谷底,再有諸如交易紀錄要存放二十年等爭議。俗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出師不利又是否咎由自取?
昨日上海A股成交量再創歷史新高,但內熱外冷,與接通全世界的願望未有拉近距離。滬港通未開通前好大喜功高估成交預期,到失利之後又自圓其說「不應注重交易量」,現時兩地需檢討各項成因,正視內地投資者門檻過高、教育不足及兩地規章磨合等問題,不但為滬港通挽回頹勢,更需為未來深港通及其他金融合作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