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是科技創業者的「聖地」,許多著名的創業故事都是來自這地方,於是吸引不少科技人才聚集。以下兩名港人,成功在硅谷開展他們的創業夢,其中一人更獲創投基金折合港元近二千萬的注資,就由他談談硅谷創業之路是怎樣走。
「所謂同行如敵國,但在硅谷情況就不同,做Startup的人都有共同的敵人,就是最大的幾家科技公司,所以關係好似同事一樣,而且當見到別人做了些好厲害的東西,自己就會有壓力,要自己進步,硅谷的創業氣氛就是這樣。」PredictionIO創辦人兼CEO Simon稱。
Simon去年在硅谷成立PredictionIO,今年七月成功獲多家創投基金注資近二千萬元。PredictionIO是個針對開發人員的人工智能平台,由電腦透過開放源碼自動學習,幫助開發人員預測用戶的取向。
他稱:「搞Startup的人當遇上一些問題,但發覺市場上沒有解決辦法時,很多時會自己落手去做,例如做網上媒體,其實好難預測讀者想看甚麼內容,於是就決心做一個可以預測用戶行為的程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Simon的首次創業是在密歇根大學畢業後跟朋友一起創立導師平台,當時純為興趣,但獲得不錯的成績,不過亦由於美國簽證快到期,惟有返港。後來他曾在港再創業,建立網上社交平台「蛙爪」,更曾到廣州發展,但遇上金融海嘯,最後在缺乏資金下結束,他笑言社交並非他的專長,做社交平台注定失敗。
於是他決定重投針對開發人員的產品,在倫敦一個專注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創業機構成功「埋班」,後來遷往硅谷創立PredictionIO。
他表示,除了因為他們的產品針對開發人員,硅谷擁有最大市場需求之外,周圍的創業氣氛亦相當重要。Simon認為,科技人才並非硅谷獨有,但擁有豐富創業經驗而願意分享的前輩,就只有在硅谷才最多,更包括各種科技行業,可以經常面對面接觸,相比越洋透過電話或視像會議為佳。
他們目前透過由史丹福大學校友創立的Start X免費借用位於Palo Alto的共用辨公室。「我們目前的工作間是完全開放式,可以看見隔籬公司做甚麼,當遇上『腦閉塞』,就會不時與其他人聊聊,看看大家最近碰上甚麼阻礙,可能會互相啟發大家。」
Simon建議,若本地Startup有意到硅谷闖蕩,可參加創業孵化機構的培育計劃,若成功入圍,部分機構會提供資金及辦公室,幫助融入硅谷的環境。
Andy是一位用戶介面設計師,目前是一家三藩市灣區新創企業的藝術總監,專門針對可攜式科技產品如Google Glass、Moto 360及Pebble等智能手錶設計外觀及編寫程式。
80後的Andy生於港人家庭,在三藩市出生,但整個中學時期都在香港生活,及後決定回到美國攻讀大學。
去年適逢Google邀請全球開發人員參與Google Glass的軟件開發,他們於是成為首批Google Glass Explorer,硅谷創業風氣盛行,他更直言:「喺三藩市,如果做科技的話,基本上創業容易過搵工,除非是軟件工程師,如果做硬件的話,好難一畢業就入行。」
因此他畢業後就與幾個朋友創業,並入選Wearable World的創業培育計劃,一家專注在物聯網及可攜式科技的創業孵化機構,目前已經設計出一款智能手錶遊戲,及多款Google Glass的外殼。
Andy認為,硅谷是IT人的夢想天堂,且投資者眾多,亦可以接觸最新的科技,成功創業的機會比任何地方都高。
他稱:「當年喬布斯只是在一個車房就創立了蘋果電腦,每個在硅谷創業的人都很想成為他一樣,而智能眼鏡或手錶目前是最新的新興科技,愈先開發就愈具優勢,所以決心要向這方面發展。」
創於一○年,位於硅谷Mountian View,只接受全球合作夥伴直接推薦的項目或團隊,成功入圍將獲3至4個月的創業培訓,同時會按Startup的估值投資1萬至25萬美元換取5%股份。
針對高科技的創業孵化機構,全球共8個分部,曾為Paypal、Dropbox及Google提供創業扶持計劃,並作早期投資。
專門投資種子階段的Startup,除了提供2萬美元或以下的種子基金外,還會提出創業團隊訓練營,曾為Airbnb作早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