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股接通 考驗在後頭

滬港通今日正式開通,這個創新機制經半年時間籌備,曾惹起投資者不少憧憬,由於預期開通後會有新資金搶貨,提早把港滬股市炒起,到開車前更出現一輪最後衝刺。究竟滬港通會令兩地股市出現甚麼變化?在開通之初的一段蜜月期,較難看到真面目;當新鮮感慢慢消退,投資者習以為常後,真正考驗便會陸續浮面。

在籌備期間,市場最關注的是技術問題,因為滬港股市是性質頗為不同的市場,包括交易時間不同、交收及託管機制有別、稅收種類存在差異,而且由於兩地假期並非一致,個別日子甚至不能交易。

不過,當滬港通開始運作,這些反而最不成問題。交易時間不同確有可能導致在市況動盪時動彈不得,託管和交收的時間差亦增添資金調度的麻煩,會帶來一些風險,可是這些都是投資者早已清楚知道,應該早有打算,尤其是機構大戶,在持倉時自會做妥風險管理。其實,只要哪裏有利可圖,資金便會流到哪裏,技術問題不過是成本一部分。

相對而言,投資者如何適應和學懂不同的市場文化,卻是關乎這機制長遠發展的重大考驗。雖然在內地股市也是炒,但與港股炒法明顯有別,掀動股票上落的原因更是南轅北轍,炒政策、炒垃圾股玩財技、炒內幕消息、炒異想天開的離奇概念,真是不一而足。難怪不少券商估計,本港散戶初期熱情有限,滬港通儼然專為吸引海外基金大戶買A股而設的。

這也難怪,因為很多人說股市是經濟寒暑表,內地股市卻經常與經濟表現背道而馳。現時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滬綜指卻表現堅穩;以往則是經濟數據理想,A股卻「熊」霸全球,背後涉及對政府救市的揣測,不熟國情的境外投資者甚難掌握。此外,涉足A股時亦必須了解內地與別不同的資金流向,以及股市與樓市爭奪投資者的蹺蹺板關係,樓強股弱與樓弱股強不斷循環,在往後應會繼續存在。

由於北上額度只佔A股交投一個很細比例,境外基金預期多屬長線持倉,變相把一部分額度鎖死,加上本港散戶慢熱,相信不會左右A股大局。相反,南下額度如果用盡,佔港股交投的比例不低,內地股民的炒作文化必會對港股有較顯著影響,本港股民如何適應,同樣是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