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EC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放緩是「新常態」,即使增長7%左右,速度及體量在全球仍名列前茅,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經濟正全面轉型,增長速度下行非不可容忍,更是宏觀經濟發展之目標。按「新常態」論,全面降準降息的概率不高,貨幣政策應該是處於去槓桿化的超級周期中。
無論是近十年來中國貨幣增長,還是○八年金融危機後的貨幣增長,中國經濟都處於快速加槓桿過程。到一四年六月末,中國貨幣總量(M2)已達120.9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14.7%,相當於九九年末的10倍以上,成為21世紀以來主要經濟體中貨幣增長最快的國家,也是全球貨幣總量最大國家。
○八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迅速推出一系列過度刺激經濟的政策,大規模擴大投資,推動全社會快速提高槓桿率或負債率,貨幣總量擴張遠超出英美。中國採取的是重點加大政府主導的項目投資,整個社會增加槓桿,市場機制很難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多大作用,經濟很快止跌回升,但容易導致經濟增長低效率或無效率和不可持續,是經濟增長下行的原因所在。所以,從一三年開始,去槓桿化成了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
最近央行貨幣政策的定向型寬鬆,及通過新創設的貨幣政策工具──中期借貸便利(MLF)向銀行系統投放基礎貨幣7,695億元人民幣。市場理解為新一輪中國式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但若放在央行去槓桿化的超級周期中,結論完全不同。
近十多年來中國基礎貨幣投放,外匯佔款是主要途徑,央行則通過銀行存款準備金來控制其增長。當這種基礎貨幣投放方式發生變化,或外匯佔款增長逐步為零甚至於負時,表面上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可彌補基礎貨幣投放的不足。今年第三季度貨幣供應量明顯減速,可能就是與外匯佔款減少有關。
今年上半年,貨幣總量增長14.7%,但前三季度增長12.9%,即第三季出現大減速,也是二○○○年以來增長最慢一個季度。央行發行的近7,700億元人民幣MLF只能彌補貨幣總量減少而不能讓貨幣市場寬鬆。從十月份的CPI和PPI來看,中國正處於去槓桿、去庫存的超級週期,估計當前貨幣政策就是站立在這個基點上。
所以當前貨幣政策是在升值與貶值之間尋求平衡,以便減弱人民幣單邊升值帶來的外匯佔款增加,減弱外匯佔款過度對沖對貨幣政策之影響,化被動為主動。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