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論功過 救急扶危生泡沫

美國聯儲局歷時六年的量化寬鬆(QE)政策終於到尾聲,期間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由八千多億美元,膨脹至目前約四萬五千億美元,可見購買資產規模之巨。由於這項非常規貨幣政策屬史無前例,未來要如何全身而退,同樣沒有前車可鑑,難怪投資者對QE落幕均心情忐忑,不時引發市場震盪。

○八年爆發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先後推出三輪QE,一般被概括為開動印鈔機大印銀紙救市。其實,每一輪QE都有其獨特的金融及經濟背景,針對性各有不同。因此,要評價QE功過,必須按不同時段獨立審視,不宜一概而論,才有助於了解往後的貨幣政策走向。

華爾街大行雷曼兄弟在○八年九月突然倒閉後,信貸即時冰封,市場流動性枯竭,骨牌效應極有可能拖垮更多金融機構。當時聯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信貸寬鬆」措施,包括入市買長債、提供回購及推出定期資金拍賣等,直接放水滿足市場的流動資金需求。這些措施後來稱為第一輪量寬(QE1),總算把銀行體系穩定下來,從這個角度看QE1是成功救急扶危。

雖然美國金融體系避過解體,但銀行惜貸造成的緊縮效應,不但加劇經濟衰退,更帶來通縮風險,而利率又減無可減,於是○○年十月的第二輪量寬(QE2)應運而生,目的是製造通脹預期。聯儲局的QE2,透過大量購買美國長期國債把利率壓低,同時迫使國債投資者轉投股票、企業債及商品等風險資產,藉此製造財富效應創造需求。結果美國成功避過通縮,資產價格升幅更驚人,可惜只是有產階級富者愈富,並埋下資產泡沫伏線。

至於一二年九月啟動的第三輪量寬(QE3),目標則較模糊,購買國債及其他資產抵押債券的比例一半半,目的是為經濟復甦及創造就業,持續提供一個非常寬鬆的貨幣環境。現在美國經濟已穩步增長,失業率較兩年前下降兩個百分點,量寬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不過,QE3對經濟及就業有多大貢獻便很難量化,成效最受質疑,唯一肯定的是資產價格更上一層樓。

先後三輪QE,肯定有益於美國經濟,可是這幾萬億美元資金,亦有一部分流竄到世界各地,令QE退場成為全球的問題。當進入後QE時代,聯儲局如何處理空前膨脹的資產負債表,以及何時開始加息讓利率步向正常化,一舉一動都會掀動着全球以億計投資者的神經,未來市況波動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