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勢延誤

滬港通被煞停,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或受到影響有所延誤。然而,分析指,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多年,已積累足够經驗與規模,新加坡及上海等「後起之秀」,暫時難以取代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先行者」的地位。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認為,滬港通作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大背景下,其煞停必將令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有所延遲。

他相信滬港通煞停只是「暫時性」,中央會等待市場氣氛轉好的時機再推出。

「基本可兌換」要等2020

至於早前媒體引述消息指,人民幣可在一五年實現「基本可兌換」,廖群認為這種預期太樂觀,他料至二○二○年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基本成熟時,人民幣「基本可兌換」目標才可實現。

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執行董事王良享則指,滬港通只是資本帳開放的其中一種手段,并非必經之路,人民幣國際化會繼續前行,放寬每日2萬元(人民幣‧下同)兌換上限及開放個人人民幣借貸業務指日可待,故滬港通延期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有限。

資金池累積逾萬億元

香港自○四年起開辦經營個人人民幣業務,至今年八月底止,人民幣資金池已累積達到1.13萬億元,是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然而,近年來,台灣、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等「後起之秀」争相設立人民幣清算中心,令香港「一哥」地位受到威脅,加上最近發生的「佔中」政治事件,更令市場擔心中央會將人民幣國際化業務重心轉至其他地區。

對此,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指出,中央「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說明中央肯定香港有擔任這一角色的能力。而現時,香港仍是全球人民幣資金池最大、點心債發行量最多的離岸中心,足以說明香港的地位難以挑戰。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指出,香港相對於倫敦、新加坡等地,地理上更接近內地,政治上有「一國」的優勢,更易帶動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發展;而上海在法制建設及開放程度方面遠不及香港,亦無法取代香港領跑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地位。

不過,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陳鳳翔則提醒,雖然「佔中」不會影響中央政府與香港的關係,亦不會令香港「先行先試」的地位被其他國家或地區取代,但是香港亦要思考自己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機遇,不可因太過注重政治上的訴求,而忽略了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