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及收入分配不均正在惡化,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主流經濟理論認為,這是市場經濟必然結果,因為個人擁有的稟賦不同,市場價值會不一樣。因此,在市場價格機制下,自然會導致個人財富與收入分配不均,特別在經濟全球化及網路化下,更會惡化。
不過,最近法國經濟學家皮克特的《21世紀資本論》則從稅收與遺產入手,收集了20多國、長達200多年資料,以此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財富分配演進過程,結論是資本報酬率通常大於整體經濟增長率,有錢人財富增長要快於一般人收入增速,富者愈富。現代政府要通過稅收來化解這種財富及收入分配不均問題。
這在表層上來看沒有錯,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即資本的回報率為何會高於經濟增長率呢?很大程度與金融市場的性質及制度有關,如果制度不合理,會成為資本回報率高及社會財富嚴重不均的根源。
金融是對信用的風險定價,好的金融市場制度可以把信用行為及信用擔保統一起來,即用者自付,收益與成本由用者承擔,信用風險定價較為合理。不好的制度則容易把兩者分離開,用者只從中獲益,成本則讓他人或整個社會來承擔,信用風險定價不合理。這是為何政府、企業、個人都希望過度信用擴張,結果導致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也造成社會財富及收入愈來愈嚴重分配不均。
在內地,房貸的目的,是通過現代銀行信用創造,把個人未來幾十年的收入流用於現在住房消費。由於現代銀行信用創造的本質是借短貸長及本小利大,是極不穩定的經營模式,因此央行便成了最後擔保人,銀行風險最後要全體國人買單。
在中國,十幾年來住房市場能夠快速發展與繁榮,在於有了這個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讓不少人有能力入市,解決基本居住問題,創造了住房需求,同時創造了中國的經濟繁榮。
但是在前十幾年,中國住房及金融政策對住房及按揭貸款的性質認識不清,加上稅收不完善,使得這些政策成了投機投資的工具,把住房價格快速推高,財富及收入最嚴重的分配不均就是在這過程中產生。
最近為了消化住房市場過多庫存,阻止價格下跌,央行公布了房貸新政,表面上支持首套住房購買者可利用信貸優惠,實際變成投機投資。
如果房價上漲,真正消費者離市場愈來愈遠,因為利用銀行信貸優惠政策讓大量的住房投資投機者湧入,結果一定會推高房價。這意味着中國絕大多數人持有的財富與收入所佔的比重愈來愈低,愈來愈嚴重分配不均。如果房價下跌,可能導致銀行體系危機,則要全國人民來買單。
可見,央行房貸新政可能嚴重惡化居民財富和收入分配不均,引發社會經濟生活更多的問題與矛盾。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