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中國經濟數據讓投資者重拾信心,但未擺脫一季好、一季差的梅花間竹走勢,好時靜觀其變,差時手鬆一點。人行早前通過常備借貸便利(SLF)向銀行體系注入五千億元人民幣,為第四季打下一支強心針,可是到底還是「貨幣依賴症」作祟。貨幣偏鬆雖有短期立竿見影之效,卻無助改變結構性困局,中國需在財政和稅制實行深切改革才是治本之道。
當下既無通脹的憂慮,貨幣供應具進一步放寬的條件,降低存備率甚至減息的聲音不絕於耳。然而,在產能依然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加大貨幣投放並不能刺激需求。人行亦意識到此點,今年先後推出SLF和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創新貨幣工具,並三度調低正回購中標利率,儘管仍是寬鬆訊號,卻有愈趨中短期化之勢。
九月數據顯著反彈的包括出口、新增貸款和外商直接投資(FDI)等,但數據反覆已是常態,使預期有時偏於樂觀或悲觀,落差變得更大,而且往往被懷疑有灌水成分,因此即使數據理想也不能盡信。不過,發電量從來都是一個可信性更高的內地指標,首九個月增幅不足百分之四,而大型電企的發電量更錄得倒退,經濟狀況可思過半矣。
有內地經濟研究機構發表報告,認為年內最壞時刻已經過去;一四年還有兩個半月,只要在貨幣和房地產政策上鬆一鬆手,今年相信可有驚無險的度過。不過,未來可能沒有最差、只有更差,部分金融機構已將明年中國經濟預測調低至百分之七以下,中國亦容許GDP緩步向下,更未計算外圍經濟的兇險,出口不能寄予太大期望,最容易刺激經濟不致大幅下滑的措施不外是基建投資和貨幣供應,現時新增貸款已成最敏感指標之一。
七月新增貸款僅三千八百餘億元人民幣,令市場登時大為恐慌,人行亦不敢怠慢加大投放力度,九月反彈至八千五百餘億元人民幣。為完成國家指派的任務,銀行需不斷補充資本,發完債便發優先股,救樓市要在貸款上幫大忙,人行提出不切實際的房貸七折利率要求也要背書,另銀行需完成季度指標和全年指標,每年盈利風光的同時亦要背負沉重的包袱。
現時經濟增長已降至百分之七上下,但M2增長仍維持百分之十二以上,中國經濟多年來依靠貨幣供應這部機器不停運作,惟機件已現勞累徵象,不良貸款不斷攀升;中國既要穩增長亦要去槓桿化,未來必須進行更大膽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