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安撫市場 難消經濟恐慌

正當投資者引頸以待內地終要全面寬鬆穩經濟之際,市場傳出人民銀行對五大內銀實施「常備借貸便利(SLF)」,發放五千億元人民幣,即時被演繹為「變相」全面降準零點五個百分點。既然說是「變相」,就算效果接近,性質也很不同,人行為何選擇這一招,而拒絕直接降準?硬要說是全面寬鬆,未免言過其實。

中國近日公布的經濟數據明顯惡化,經濟硬着陸風險增加,但中央已明示會繼續利用具針對性的定向手段進行微刺激,官媒更批評要求減息及降準就是對中國經濟缺乏信心,進一步印證今次以SLF放水,是人行配合中央的微動作,與真正「放水」救市有很大差距。

在市場資金緊絀時,人行一般可透過逆回購提供流動性,去年初更創設了「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及SLF,以紓緩「錢荒」。SLO以招標方式進行七天短期回購,而SLF則屬較長期的操作,但最長亦只得三個月,目的是有限度放水,令市場資金供求及利率保持平穩。

因此,這個時候實施SLF,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在九月底銀行季結及十月初長假期前,市場資金多會偏緊,撞正中證監又剛批准新一批新股上市,人行出招相信是要令未來幾星期市場利率不至太波動。由於SLF貸款期限最長得三個月,解決短期市場資金緊張是可以的,與全面降準及減息相比,效果則差得遠,只算是定向寬鬆的延續。

中國八月份經濟數據差強人意,上月外商直接投資(FDI)挫一成四,連續兩個月下跌,同期全社會用電量跌百分之一點五,為年半以來首度負增長,均顯示工業及製造業疲弱。由於經濟明顯走下坡,多家大行已調低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似在造勢鼓動中央出手救市,打賭暫時未有行動只是時辰未到。

不過,中央不出手的態度很堅決,堅持不降準、不減息,不推「強刺激」,或意味着經濟下行趨勢並未觸及底線。事實上,在「十三五規劃」(二○一六至二○年)中,經濟增長目標很大機會較目前有所下調,「放任」經濟下行,目的似為調整市場預期,所以經濟仍有惡化的可能。

由於SLF比較隱蔽,不會即時有公布,對人行而言,靈活性較高,加上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配合,資金可收放自如。可惜,問題始終在於錢能否真的流往實體經濟層面,流往指定要支持的行業,單憑SLF顯然無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