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前,內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頓時成為市場焦點,石油央企龍頭中石化率先跑出,以油品銷售業務向市場引資,開央企混改之先。這單交易已在早兩天落實,中石化的股價也連跌兩天,投資者看來已用行動表態。其實,如果像一些批評所指改革言過其實,未免是投資者想多了,因為整個進程看來跟足政策方向,甚至可成為其他央企的藍本。
在三中全會的報告中,寫明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其次才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此外,在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章節中指出,改革要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和提高競爭力,並投向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換言之,市場以為非國有資本可以「參大股」,甚至取得一定話事權,實屬誤會。
由於政策方向清晰,中石化的引資模式無疑可做樣辦,為銷售業務引入的二十五個投資者,各自佔股權比例僅介乎百分之零點一至二點八,似是財務投資多過業務投資,如此細小的持股比例,看不到可參與實際決策,更別說有話事權。而且投資者的背景不乏其他央企,以及有官味的基金,同樣符合貫徹公有制主導的政策。
現時中央還未提出國企改革的具體操作,暫時主要由企業自行摸索,能否提高競爭力有待觀察,但為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則肯定做得到。企業為一些原本不流通的資產引入新投資者,立刻變成有市價可依,帳面即時得益。如果這些資產將來分拆上市,早期入股的投資者,持股價值更會水漲船高,難怪其他國企及基金紛紛入股,順便為本身的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市場解讀中石化股價插水,除了因為混改與預期不同之外,亦認為從同系公司換入蝕本資產,以免對方被迫退市有關。在國企層面,互相打救的做法很常見,市場也習以為常。不過,連年虧損的上市公司要退市,是汰弱留強的市場遊戲規則,設法保住國企上市地位,與中央強調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顯然有不同理解,看來也是在貫徹公有制經濟主導的政策。
其他有意推行混改的國企,將來無論提出甚麼方案,大方向應與上述政策思路分別不大,對崇尚國家資本有利經濟的投資者,肯定是好消息。不過,如認為改革就是「國退民進」,讓民資有機會進入重點行業,這想法恐怕已脫離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