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論滬港:為內地投資趨勢把脈

滬港通啟動在即,筆者將於每雙周與讀者分享自己對內地宏觀經濟及股市趨勢的觀點。

目前不少投資者都會將視線放在港股未來如何受惠,不過,在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上,更多投資者的焦點乃放在即將登陸香港市場的的568家A股,也就是滬港通下的「北向交易」。與此同時,內地投資者也將透過「南下交易」改變港股的面貌。

按筆者與內地及國際投資機構近月的溝通及討論,目前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興趣遠遠大於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若然,A股交易在香港「活」起來,慢慢將成為香港主流的投資產品,吸引更多資金投入。

內地投資者主導A股市場的表現,必須留意其特徵。內地散戶的「三喜」現象主導投資情緒,「喜小」、「喜差」、「喜新」成為不少投資者的主打投資策略。同時較具質素的藍籌股卻遭摒棄,這是相當特別的投資理念,市場充斥短線策略。此外,內地金融和企業資訊傳到香港已經慢了一步,香港投資者的確處於一個較為不利位置,準備工作需充分,而掌握內地市場趨勢更顯重要。

八月內地經濟數據並不算理想,環球經濟復甦乍暖還寒導致需求不振,內房調整負面效應持續湧現,內地企業為求生存,難免需要調整業務及經營模式。不過,經濟亦有利好一面,物價穩定,就業數據尚算理想。國際投資者對阿里巴巴招股反應熱烈,反映了市場對內地經濟調結構抱有樂觀的心態,一些高技術及服務型產業發展理想,民間資本持續壯大。

繼續深化定向寬鬆

中央政策方向同樣值得關注,李克強總理近期重申未來國策强調改革、刺激政策並非重點,某程度上令市場對內地貨幣政策放寬的預期落空。的確,由於李克強早前表示目前內地經濟仍在可接受範圍內,因此看似無論數據好壞,均在中央的掌控內,看似投資市場也沒有必要過分演繹。

宏觀數據為分析經濟形勢的重要指標,以往投資市場均以數據預測政策的走向。不過,中央既然已對近期經濟政策作出定調,以「改革」取代「放鬆刺激」,投資者也沒有需要過於重視短線宏觀數據的好壞。

「整體寬鬆」已經不在議程上,但「定向放鬆」仍將深化,中央將運用定向減稅、定向降準等繼續扶持三農、小微企業、民企及新興行業。投資市場應進行適當的選擇及篩選,重點關注企業的基本因素。當中科技創新是焦點,中央將集中發展服務業、高技術及新興產業,因此,作為歸類,筆者認為國企、環保及科技領域依然會是滬港通下重要的投資標的。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