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拋開預期指標

在二○一四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指,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雖然七、八月份一些指標出現波動,但依然要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今年經濟主要預期指標將能夠完成。這是總理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也給國內外清楚訊號,即中國經濟正在向好。

不過於我看來,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不應放在預期指標完成與否,應放在增長方式轉型及深化改革上。前者在於完成走出前十年不可持續的房地產化經濟,後者在於激發市場、企業及個人活力,讓中國經濟走上穩定增長之路。

當前中國經濟中的各種問題,​​是早幾年通過過度信用擴張,讓資源湧入房地產市場導致房地產化經濟的後遺症,這種增長方式完全破壞資源有效配置,扭曲市場價格機制。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政府看到了舊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嚴重問題,並以增長方式轉型作為當前及未來的重點。

掃除經濟房地產化

當一種經濟增長方式向另一種增長方式轉型時,代價與成本必不可少,必然使得經過十多年價格膨脹並以投資為主導的住房市場出現周期性調整,否則,實現轉型是不可能。住房市場的周期性調整必然讓價格向下,相關產業需求全面下降,GDP增長下行,金融風險顯露,這是要付出的代價與成本。

中央政府在轉型問題上儘管形成了基本共識,比如不再用寬鬆貨幣刺激經濟、口頭上要求壓制房地產投機,但面對GDP增長下行壓力時,又不得不強化房地產對宏觀調整的工具性,默許地方政府重新回到房地產化經濟的老路。政府這樣做,為完成預期經濟指標創造條件,卻延長舊經濟增長方式向新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時間和成本。

着力轉型 深化改革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要轉型,經濟工作目標要實現,就得通過一系列深化改革,才能逐漸調整。比如,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如果能夠讓房地產化增長方式轉變,房地產投資對住房消費擠出效應就會弱化,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更會增加。

當前問題的核心在於重新界定市場與政府職能,弱化政府對市場過多的參與和干預。比如,《不動產登記條例》的出台,本是很容易的事,但在中國,當涉及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利益關係,出台時間就沒完沒了。還有,對現有的土地制度調整及房地產稅制定,討論十多年,就是無法出台。

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之判斷,着力點應放在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及深化改革,而不是如何實現主要預期指標上。這樣才能夠透徹理解為何會出現一些指標的波動,中長期發展目標便不會為短期行為與現象所左右。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