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人口老化愈益嚴重,退休保障已不容忽視。以前在勞動力密集的社會,流行大家庭和普遍有養兒防老的概念;但在當下核心家庭流行,從前的概念已不可行,加上為數不少的老人家活在貧窮線,故此要求全民退休保障之呼聲從未停止。
早前電子傳媒重播二十年前的新聞片段,赫然發現不少民意代表,早在二十年前已爭取全民退保,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全民退保仍爭議不斷,可見這議題的複雜性。
全民退保在執行上,實際困難是財政上的可行性。不少論者對此已有所闡釋,筆者無意再多加筆墨,經濟學亦對此課題研究不少,在汗牛充棟的學術文獻裏,還找不到不用全民付出(間接或是直接)而可持續的全民退保制度。
在世界銀行早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裏,表明退休保障要有五個支柱:(一)公營退休保障制度;(二)私營退休保障制度;(三)個人儲蓄;(四)社會支援;(五)家人支援。
傳統上,第三、四和五是人們退休的安排,這裏不用多解釋。可是在服務業主導的香港,出生率下降已令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減低,假如老人的儲蓄不足,其退休的需要只能由第一和第二個支柱來維持。
私營退休保障制度在香港植根時間短,強積金推出只有十四年,根本不可能發揮退休保障的功能,所以社會有聲音要求全民退保,即把退休的重責由政府一力承擔,也就是由第一個支柱來應付。這訴求可以理解,可是把所有退休安排準備,由五個支柱變成一個支柱,意味着將很難得到社會的共識。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能妥善應付退休保障,等於讓人們少一個後顧之憂,也讓人們在年輕時可以專注於經濟發展。在退休安排上,也意味着在年輕時要為將來打算,但如何把握平衡當下消費、儲蓄和投資未來的準備,並不容易拿捏。
在財務學上已有很多實證研究,結論是往往在年輕時過度消費,以致退休安排不足。這不是說人們胡亂花費,而是低估退休支出的需要,在「計錯數」之下,年輕時消費多了,令退休安排不足。可是要人們在年輕時減少消費,卻與人性相悖,是以退休安排總是吃力不討好。
社會上要求和反對全民退保各有理由,兩個陣營要互相有交匯點並不容易,尤其是如何令一個制度可以持續營運,這方面的考慮更是主戰場。世銀的報告已明確指出,退休安排有五個支柱,儘管並非要求一同發揮作用,假如只由一個支柱獨力承擔,這個支柱在財政上不垮掉才怪。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