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壯經濟 中國未學懂

蘋果公司新一代旗艦手機iPhone 6即將登場,除了電訊商翹首以待,相信大陸、台灣及遠至美國負責收集經濟數據的部門,都會金睛火眼睇實,因為一部手機的銷情,隨時改寫第四季經濟表現。外資大行預期,iPhone 6出貨可帶動內地出口增加百分之一。台灣當局則估計經濟增長將會受惠,表現可勝預期。

台灣主計總處官員曾表示,當地很多大廠為iPhone 6提供包括晶片、相機、外殼等重要組件,隨着出貨量增加,將成為下半年經濟增長的催化劑。另一方面,iPhone 6的組裝工序主要在中國大陸,踏入出貨高峰期,今年餘下時間,如能夠每月添加百分之一的出口增長,按去年數額推算,將達過百億美元。可惜,外貿已不是拉動中國GDP增長的火車頭,貢獻有限,原因是利錢太少。

有研究早已指出iPhone對提振經濟,有意想不到的威力。回看一二年九月iPhone 5面世,便惹起華爾街大行摩根士丹利注意,曾出報告估計這部手機開售,將令美國當年第四季經濟增長多半個百分點。可惜由於撞正美國面臨「財政懸崖」,經濟充斥負面因素,結果該季GDP以年率計近乎零增長,令人大跌眼鏡,卻不等於iPhone 5零貢獻。

根據蘋果公司其後公布的業績,當季iPhone銷售額六百四十一億美元,估計當中有七成來自iPhone 5,比大摩的預測還要高,而同期美國的零售銷售亦確實大幅攀升。如按每部扣除進口成本後淨收四百美元計,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比預期要多,否則經濟可能早已收縮。目前,市場估計iPhone 6的銷情將更勝上一代,預期第四季將售出七千五百萬部,美國經濟今次肯定得益巨大。

可惜,中國雖然是iPhone 6的主要生產基地,除了對出口有點幫助之外,對GDP可說無甚貢獻,因為溢價都歸了美國。中國從每部手機只賺得不足十美元,比台灣賺取約二十五美元低得多。這現象正是血汗工廠靠出賣勞動力的寫照,多勞並非多得,這從蘋果公司御用代工巨頭鴻海,利潤率不斷走下坡可見一斑。

其實,從iPhone 5到6的兩年間,中國冒出多家自有品牌手機大廠,不但市佔率超前,手機性能更可媲美iPhone,為何未見如此巨大的手機經濟效益?中國自家品牌既有挑戰高端的抱負,又有類近技術,卻不像iPhone般賺錢,更莫說為經濟增長添勁?皆因頂爛市!市場估計今年中國十大廠商將出貨逾四億部,由於數量太多,就算功能再強,亦只能賣往新興市場,走低端路線,無品牌定價權可言!中國常說要推動經濟轉型,若然鬥頂爛市的生意文化不變,升級只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