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放手 內銀怎麼混

內地國企圈子近日最熱的話題肯定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的所有制究竟要怎樣改革,觀察多家已納入試點的中央級國企,並無具體一致的內容,唯獨相關股份即時被炒起,可能是目前僅有的共通點。

在國有商業銀行之中,五大之一的交通銀行亦傳出已申請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可是這家國有銀行早已上市,滙豐更是主要的外資股東,股權已相當混合,未來還想怎麼混?

交行董事長牛錫明在今年五月曾透露,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則,包括「堅持國有控股地位,保持股權結構均衡,深化公司治理機制,更好地發揮董事會作用」。從中看到,將來即使引入更多股東,仍然會由國有資本話事,改革目標更多是着眼於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讓銀行產權清晰,管理層權責明確,可以自主經營和決策,以應付金融市場的挑戰。真能做到嗎?

交行為中國第五大銀行,早在十年前已引入滙豐為第二大股東,開創中外資銀行合作的先河。雖然股權結構已分散於國有、社會及法人資本,原來亦不過是具有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特徵而已,說得誇張一點就是「有名無實」,這是牛錫明也承認的,並指交行跟現代商業銀行的營運機制,仍有不少差距。

國企改革經過多年醞釀及試驗,過程漫長而成效不佳,部分原因是政府擔心國有資產流失,以及複雜的利益關係,以致不肯完全放手,即使引入民資及外資,擴大股東基礎也未見大刀闊斧,讓政府的無形及有形之手繼續左右大局,民資及外資在營運及企業管治的影響力有限。

當前,內銀的風光日子已過,面對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崛起、存款增長放緩及資本補充壓力增加,外部競爭環境激烈,確實有改革以求存的迫切性。如果董事會及管理層繼續未有明確分權,內部制衡不足,又缺乏激勵及處罰機制等,內銀要迎戰市場化挑戰,將會十分困難。

中國銀行業要深化改革實在無可厚非,若繼續小步前行,效果肯定不彰。若要混合所有制改革見效,即在行政管理、企業管治上出現根本性改變,就要政府願意減少干預,否則股權再多元化,也無助於真正的改革。

中央一再重申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企積極響應表態是可以理解。由於不同國企的改革內容差異甚大,估計中央暫時也沒有定稿,任由企業各師各法,但求試出一個可行方法推而廣之。

交行作為首間完成引資、重組及上市的國有銀行,似乎有意再扮演銀行業改革的先鋒,但國有股東的控制性地位不變,極其量只是在企業管治架構中做些改變,很難說是真正的市場化及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