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急就章 慎防脫軌翻車

「滬港通」還有三個月左右就開通,市場的焦點仍在炒作AH股差價層面,但差別的豈止股價,兩地的市場文化差異亦南轅北轍。投資者均希望贏在起跑線上,惟散戶往往處於吃虧的不利位置,監管機構希望先做好基建和技術工作,然後再進行「市場溝通與投資者教育」。不過,以現時的進度而言,難免會顯得倉猝,與其到時漏洞百出,不如給予雙方更多的時間修補縫隙。

上月底,花旗銀行曾預期滬港通或延至年底才能開通,但中港官員均表明可如期推出。然而,距離十月開通的日子愈來愈近,卻仍停留在技術程序——七月證券行進行內部測試,八月底方進行聯網測試,軟硬件加上報價系統已不簡單,即使能解決技術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投資者了解當中的運作。現下市場的疑問不少,滬港通若未能掃除灰色地帶,一旦投資者喪失信心,代價將不容小覷。

港交所將「市場溝通與投資者教育」工作放在最後階段,當然,本港投資者向來都「買者自負」,但內地投資者卻還未熟習「市場化」的遊戲規則。此外,除了AH同步股份,投資者需重新認識數百隻「新股」,做功課的時間亦不能少。中國證監會希望滬港通可作為A股明年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橋樑,故此不願有任何阻滯,但在急就章的情況下,預料會有許多瑕疵甚至出亂子。

近期港元升至強方保證上限,而內地則出現藍籌股強、創業板弱的現象,AH溢價亦逐步收窄,因此引發滬港通熱度升溫的揣測。但與○七年「港股直通車」引起的狂熱相比,現時投資者其實只在摸索階段,以求達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過去「港股直通車」和國際板胎死腹中,都因中國一向視外資為洪水猛獸,如今開啟歡迎大門,但是否仍保留舊有思維?當外資賺走人民幣的時候,是否又心生敵視?當然,國際投資者亦關注權益是否獲得保障,尤其T+0和漲跌停板機制可能令沽貨有阻滯麻煩,倘對A股的投資環境缺乏信心,「A股國際化」也將淪為空談。

當同一家公司,在香港和上海出現明顯的估值不同,投資者不免探究當中的邏輯、心理、博弈、玩法等因素,內地需徵收股息紅利稅間接打擊長線投資意欲,但不能玩「即日鮮」則不利投機者。

無論長線、短線或保本增值,先要了解的是遊戲規則,現在資本利得稅和股息紅利稅的問題尚待釐清,當成分股有所變動時持貨亦未知如何處理;而兩地交易時間、假期、交收日數、漲跌停板、業績和預告機制均在在不同,炒折讓只是一時的題材,長遠的是中港金融融合的問題,故應以大局為重而非急於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