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住屋需求,增地皮發展密度,已是政府加大供應既定手段之一,不過,放寬地積比率帶來的額外供應相當有限,以近季度賣地計劃為例,透過加大密度所得的額外供應,推算僅約1,000伙,對整體供應幫助有限,同時,加密度增供應亦有其副作用,會拖長發展周期,令供應滯後。
政府前年底首度調升4幅將軍澳南限量地的地積比率,其後再調升沙田九肚及啟德新發展區各3幅土地的密度,單計該三大發展區額外供應單位,便有近1,700伙。
但大面積土地有限,之後已無以為繼,統計近季度賣地計劃推出的住宅地,撇除上述大型發展區,額外供應粗略估計僅千伙,個別地皮效益更低。
如上季賣地計劃的屯門樂翠街住宅地,增加兩成發展密度後,提供伙數僅由18伙,微增3伙至最新21伙,地皮最後更不設限量條款,而同區仁政街限量地亦只增加21個額外單位,對整體供應實質效益成疑。
韋堅信測量師行估價部董事林晉超認為,增加密度固然屬宏觀可取做法,提供樓面必然增加,但發展周期亦會拖長,令供應時間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