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誘人踩界 灰色金融橫行

內地傳出一家大型國有銀行,透過匯款渠道協助客戶把大筆人民幣資金轉移海外,甚至有洗黑錢之嫌,引起軒然大波。不久前,也有很多企業進口大量金屬存放於港口,用來抵押借錢,更鬧出重複騙貸。這些事件看似不相關,實質是資本管制、金融管制下,必然催生的踩界行為。如要杜絕灰色金融活動,短期而言必須有法要依、執法要嚴,長期則要解除管制,讓市場自行調節,才能治本。

人民銀行是統領外匯管理的部門,可是行長周小川被問到上述洗錢疑案時,亦只能說曾經聽聞,需要更多時間調查,實屬可圈可點。對於這樣模棱兩可的說法,不妨作如下解讀,就是內地政策是容許一些銀行替客戶把人民幣資金匯出境,至於具體操作是否跟足法規來做,例如查清客戶底細、資金來源及用途,恐怕連監管部門也不太清楚。

事實上,人民銀行於去年三月,的確在廣東推出「個人跨境人民幣匯款業務操作指引」,容許在經常帳項下,個人每年毋須審批便可匯出三十萬元人民幣,並在十五種情況下包括出國留學、旅遊探親等,可辦理超額匯款。當然,有關指引同時列明很多規定包括反洗黑錢等。由於這項政策被視為有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減少對外匯的依賴,應屬於被鼓勵的金融業務,難怪周小川就傳聞中的違規行為也無言以對。

任何政策法規縱使包羅萬有,也難免百密一疏,怎麼也追不上市場的靈活變通。內地近年特別流行金融創新,說穿了是在走法律罅,利用監管漏洞,在一些沒有明文容許或禁止的業務上尋找商機。現實例子多不勝數,好像被視為顛覆傳統銀行業的互聯網金融、銀行用以迴避規管的表外業務,甚至是大量進口銅鐵抵押借錢,均屬這類創新產物。

當然,創新不能說是壞事,問題在於突破了監管法規的範疇,便很容易變成「無王管」,而且既然是游走於灰色地帶,具體規模也難以掌握,容易引爆風險,好像銀行的表外理財產品過度膨脹,結果引爆史無前例的錢荒。那麼銀行從事人民幣匯款業務,會否淪為非法轉移資產及洗黑錢的溫床,可能性確實存在,監管部門看來必須認真調查,以免風險愈積愈深。

不過,金融機構熱衷踩界創新,而這類服務又大受歡迎,反映確實有需求,而供需兩旺下,不但難以禁絕,就算有新法規出台,相信很快又會被找出漏洞,正是一雞死一雞鳴。因此,徹底的解決方法是減少人為管制,讓市場自行調節金融資源配置,監管執法也會相對簡單,可惜在內地說易行難,減少管制怕導致資本大進大出,事事要管又會誘人設法突破監管,真的是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