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發展局周前就本港市場新股(IPO)上市機制與程序發表報告,認為本港市場應當摒棄墨守成規,就不同企業、風險設立市場分類,兼容不同企業架構的公司上市。
報告又認為本港於吸引海外公司來港上市方面的工作並不成功,言下之意是過分倚賴內地企業來港上市,而報告又把IPO上市所面對的沽壓,歸咎於回撥機制讓散戶持貨過多所致,建議作出檢討。
金發局作為替政府檢討本地金融市場發展、出謀獻策的諮詢機構,當然是人才匯聚、目光遠大,經由他們所計劃的未來市場發展方向,毫無疑問都是以本港的最大利益作為依歸。然而,這種一味以大市場思維構建未來圖騰的處理方法,是否絕對合適,倒是有值得商榷之處。
報告指本港現行所有新股同用一個準則,即其所說的One-size-fits-all政策,或影響市場彈性及競爭力,也認為機構投資者未必對新股有極高合規要求。它舉倫敦市場為例,其設有「特級」和「標準」等上市板塊,可滿足不同的投資者,故建議本港市場可考慮在主板及創業板之外,因應不同類型投資者及發行人、風險、行業,甚至股權架構,另設新市場類別。
雖然金發局的政策研究小組發言人就另設市場類別,以容納不同股權架構企業上市的建議保持中立態度,但此建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否在替因「同股不同權」的課題爭議不下,而最終被迫放棄來港、改而去了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說項。
原擬來港上市的阿里巴巴,要求本港市場容許其採取「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雖然這構思在歐美市場並不罕見,但是在本港卻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包括香港董事學會在內的頗多意見,都認為倘若採納,將有損本港市場一直以來採用「同股同權」制度所建立出來的投資者信心。
對於是否應該改變現行制度,容納不同股權架構的企業上市,筆者一向都持開放態度。既然有關方面已表明會向市場進行咨詢,便不妨等到諮詢文件出來,總結市場的意見之後再說,惟筆者對於報告看來像是為了要解決上述分歧,因而提出另設市場類別的可行性,倒是持有一些看法,擔心浪費了資源,卻又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本港市場的發展,毫無疑問已配稱得上是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但發展卻未能完全改變市場本質,依然是一個綜合了機構投資者及散戶的市場,不似歐美市場,散戶都給基金大鱷折騰到幾乎絕迹,成了基金大戶的天下。
此外,法例上亦未如其他市場,設有「集體訴訟」機制,可以向管理不善或侵權的管理層提告及索償。因此,保護投資者尤其是散戶的利益,依然是本地市場及其監管單位的主要責任,設立另類市場板塊,基於公平、公開,人人都有權參與的大原則而言,我實在看不到有把散戶拒諸該類板塊門外的理由,惟屆時散戶的利益如何保障,是必須小心處理的問題。
(待續)
金融發展局政策研究報告討論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