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曲線救樓市

內地地方政府調整樓市限購政策消息不絕於耳,因有早前瀋陽限購令鬆綁「見光死」的教訓,近期有政策調整的城市均堅守「只做不說」原則,大部分用口頭通知。內地樓市疲弱,政府賣地收入驟減,可是高調放鬆調控勢必招惹民怨。樓市救不救?如何救?對地方政府是一大考驗。

財政部官員坦承,由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今年有多達2.4萬億元人民幣到期要還,佔債務總餘額21.89%,是償債壓力最重的一年。

從財政部的月度數據可見,受近期商品房銷售額下降影響,五月份房地產企業所得稅仍延續前一個月負增長趨勢,下降2.5%,房地產營業稅增長亦僅0.1%。現時不但地方財政面臨沉重壓力,連中央財政收入也受樓市降溫影響。

地方財政無樓不行

地方債到了還錢高峰期,財政收入增長乏力,穩增長壓力沉重,想讓地方政府不放鬆限購,難度太高。

雖然財政部已明確上海、浙江等十個地方政府,今年可試點債券自發自還,但自行發債不等於自主發債。據規定,自主發債是「項目自主、發債規模自主、發債用途自定、償債自負」;而「自行發債」的發債規模、債券期限均由國務院批准核定,發行模式、定價要求等亦須嚴格按照財政部的政策來做。

允許地方發債意味着地方籌資方式增加,可是期待此舉改變地方政府財政對土地收入過度依賴的老問題,似乎言之過早。在未有完全可替代房地產的新支柱產業出現前,面對財政、就業、經濟發展的壓力,地方政府難以承擔樓市急速降溫的後果。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鍾經緯相信,未來幾個月,地方政府仍會發揮中國式智慧曲線救樓市。

鍾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