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炒股搵錢 不利金融穩定

全球央行坐擁達十二萬億美元的貨幣儲備,主要用來維護金融及經濟穩定,但有調查指出,超過三分之一的央行儲備管理經理,計劃加碼投資股票,或有意涉足股市,看來守龍門的有意兼任前鋒。此外,央行也是貨幣政策的制訂者,設定的指標利率及不同的監管要求,對市場深具影響力,現在竟然也積極炒股,無異於身兼裁判和球員。在新形勢下,難免存在角色衝突,恐怕不利市場穩定。

早前已有調查指出,由於環球央行不能忍受超低息環境下,以儲備投資的債券收益被蠶食,投資態度轉趨積極,買股票賺錢補數。現在為甚麼要加碼?原因是聯儲局開始收水,加息步伐漸行漸近,各國央行手上的大量債券,價格勢將回落,必定要沽售一部分,尤其是對息口敏感的長債,藉此分散風險。這樣做本來無可厚非,但央行儲備規模如此龐大,環球資金波動勢必加劇。

事實上,一些央行一直是股市的主要玩家,但不會太「瞓身」。例如,瑞士和捷克央行近年即使調高股票投資比重,亦只升至約佔儲備一成;以色列央行也是在一二年才首次涉獵股票。香港受制於聯繫匯率,雖然外匯基金投資組合「焗揸」大量美元資產,但債券及股票的長線目標比重,仍分別為約七成多及兩成多。

不過,也有一些央行的投資態度明顯較進取,好像同樣實行量寛政策的日本央行,一直大手買入股票類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至於經常被拿來作指標的挪威央行旗下投資管理機構,是全球最大主權基金,坐擁價值八千八百億美元資產,當中六成資金投資股票,持有多達八千隻股票,包括十多隻在港上市的中資股,組合佔全球股市百分之一點三,但以當地貨幣計算,長線回報不太標青。

環球的公共部門機構包括百多家央行,近年已買入逾一萬億美元股票,若果愈來愈多央行加入這行列,積極投資股票,開宗明義追求絕對回報,就算透過外判的基金經理進行,亦會衍生不少問題,央行的角色衝突是其一。此外,貨幣政策與投資策略之間如何分隔,即使設立所謂的「防火牆」,恐怕亦難以釋除內幕消息的疑慮。至於參與ETF,以這種基金的特性,更有刺激大市高追低沽的效果,加劇市場波動。

股市波動性向來很高,看看金管局外匯基金每季的投資表現,股票回報時而勁賺、時而勁蝕,便清楚不過。全球有近十二萬億美元的央行儲備,就算只用一小部分買股票,如要經常隨市況轉變而進進出出,也夠興風作浪。因此,央行買股票,除非能增加透明度,否則以其龐大身軀,只怕助長資產泡沫,與維持金融穩定的目標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