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向來作風出位,曾經搞到一眾內銀雞毛鴨血,遭到群起封殺。現在阿里正密鑼緊鼓籌備到美國,有望成為史上最大宗新股上市,預計會搞出另一次中國概念科網熱潮,同時也觸動了美國的政治神經。美國國會一個委員會發表報告,警告投資者買入包括阿里在內的中國科網公司股票,將面臨重大風險。投資有風險本屬老生常談,若然被提升至政治層面,後果便很不同。
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及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一份長十三頁的報告,直言愈來愈多中國科網公司到美國上市,引起監管機構憂慮,因為這些公司利用「可變利益實體」(VIE)上市及控制公司資產,令美國投資者的權益缺乏保障。可是VIE並非甚麼新鮮事物,多年前已在美國上市的網易及搜狐等第一代網企,都是利用這種模式,為何到了阿里登場才唱衰呢?
如果一家中國公司是以VIE上市,簡單來說,投資者買入的只是一家離岸公司的股票,由這家離岸公司通過顧問或服務合約,從位於中國的資產收取盈利用來派息。這麼迂迴的方法,目的是迴避中國的法律規限,因為內地禁止外資持有互聯網資產,自然不能直接拿到境外上市;VIE的潛在風險亦正是外國股東不擁有這些資產,一旦內地嚴格執法,又或資產擁有人做出損人利己的事,股東將難以追究。
其實,就算美國國會委員會出面警告,也不會嚇倒投資者。首先,投資者對於一些明知可致命,發生機會卻很低的所謂長尾風險,早就習慣視而不見,只要有動聽的增長故事便可。其次,很多基金大鱷直言,投資當旺的中資概念股只求短炒賺快錢,有問題也無所謂,有人肯接火棒便袋袋平安,將來真的爆煲亦事不關己。如果繼續抱持這種心態,甚麼上市架構也非問題,亦難怪市場上永遠都有「地雷股」。
因此,更值得市場關心的未必是報告對VIE的劣評,而是背後是否有其他動機,拿阿里上市來借題發揮?報告的結尾用了不少篇幅談論如何保障投資者,卻並非要求美國證交會多留神,而是要求中國解除對互聯網的限制、開放金融市場、完善法制及釐清VIE地位等,實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政治味濃烈。美國國會議員說不定就是想把阿里上市,提升至經濟及政治安全層面,乘機向中國討價還價。
這不禁令人聯想起,市場一直認為阿里首選的上市地點是香港而非美國,原因很簡單,擔心要公開敏感的財務及營運數據倒屬其次,最重要是少了一重受政治干擾的顧慮。香港的財金官員似乎正為翻兜阿里營造氣氛,如果美國政客真的拿着VIE問題不放,阿里回流絕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