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降準權宜計

人民銀行在六月十六日對符合要求的商業銀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第二次定向降準的範圍和力度遠超預期,人行卻在官方微博稱,定向降準範圍沒有擴大。實際並非如此,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無論是放鬆還是收緊,往往「只做不說」,今次定向降準明明擴大了範圍,央行卻說沒有,引發市場對未來貨幣政策走向的猜測。

貨幣政策新常態

定向降準是針對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採取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降低之政策,目的是鼓勵提高資金運作效率,同時希望向銀行及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維持經濟及信貸穩定增長,引導流動性更多地配置到實體經濟,確保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更暢通,促進信貸結構優化,防範影子銀行再度擴張。這被理解為貨幣政策的新常態。

貨幣政策的新常態不僅確立了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新方式,也決定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新取向,即減少政府​​對經濟直接干預,更多地運用市場槓桿引導信貸結構調整及金融行為方式轉變,保證實體經濟穩定增長。

由於定向降準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信貸結構優化、穩增長和調結構有一定作用,但不可高估這政策的意義及效果,更不應看作是常規工具。

當前銀行信貸結構劣化,並非流動性多少的問題,而是金融市場價格機制嚴重扭曲的問題,需要加快改革,形成以市場決定的價格運作機制或利率市場化。

定向降準向城商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以提高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但這些機構的信貸佔全國的比重很小。如果五大國有銀行及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信貸結構不能優化,效用也不大。

目前許多行業及產業的投資前景不好,企業利潤嚴重下降,特別是農業。政府的信貸優惠政策當然可以讓大量資金流向弱勢行業或企業,但他們不一定會增加投入,反之會把資金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就如早幾年許多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

透明度低勿濫用

如果定向降準政策不強調貨幣政策的預期管理,不強調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對市場的作用,又有可能轉化為銀行過度信貸。最近第二次定向降準,不僅政策透明度不夠,「只做不說」更讓政策透明度嚴重弱化,引發市場更多猜測,減弱貨幣政策效力及權威性,與預期管理南轅北轍。

現代貨幣政策的實質是通過預期管理影響企業及市場行為,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操作前提前反映,否則貨幣政策的效果就會減弱。

還有,預期管理的重點不應放在數量型工具的操作上,應放在價格型工具槓桿運作上,這就要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糾正被扭曲的價格運作機制。可見定向降準只屬短期政策的權宜之計,市場不要過分渲染,更不應濫用。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