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月份通脹回升至百分之二點五,擺脫四月時創下的十八個月低位,通縮風險看似紓緩之際,人民銀行官員卻語出驚人,形容中國經濟正處於「準通縮」之中,並重申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放棄投資是消極行為。從這番講話,多少可看到當前的貨幣政策正陷於兩難,人行不希望只靠降準放水,還得有其他部門配合,才能實現穩增長。
環球央行對防控通脹駕輕就熟,對於通縮則有如見鬼般。原因很簡單,在通脹底下,財富或購買力會被物價上漲蠶食,資金遂被引導去賺取更高回報,變相鼓勵投資及消費,到經濟開始過熱時,只需加息收緊銀根便可。相反,在通縮肆虐下,實際利率上升,變相增加企業及個人的負債,打擊投資和消費,嚴重窒礙經濟,可惜目前還未有公認的有效方法應付通縮。
如按照人行的觀點,五月份通脹回升,主要是季節性因素令食品價格上漲,並非由需求增加或消化過剩產能見效所帶動。而且,同期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未擺脫連續二十七個月負增長的頹勢。此外,剛公布的五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只得三百八十七億元人民幣,遠低於四月份的一千一百六十九億元人民幣,意味着人行需要釋放的本幣資金大減,難免影響市場流動性,似為準通縮火上加油。
不過,從其他數據可見,當前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並非流動性不足,而是需求不振。無論是五月份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及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均遠低於去年水平,清楚看到投資下滑正嚴重拖累需求。相對而言,市場流動性並未告急,因為五月份的廣義貨幣供應仍增加百分之十三點四,人民幣新增貸款也有超預期的八千七百億元,均未見通貨出現收縮。
由於目前只是準通縮,並非陷入通縮,加上經濟數據印證市場不缺流動性,只是投資不振導致需求減弱,可視為人行否定「全面降準」大開水喉的必要性,往後只會繼續目前的定向措施,向獲政策支持的特定行業及企業放水,至於其他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業,恐怕仍然有排捱。
如要切實刺激有效需求,責任自然落在財政政策之上,中央已力谷一些政府支出,包括加大鐵路基建投資,鼓勵民資參與交通設施、新能源、醫療及科技等領域,但效用仍要視乎具體落實和執行情況。因此,準通縮之說大概就是人行表明只會加大定向降準力度的訊號,不會像歐美央行減息,更不要凡事寄望全面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來一刀切救市。因為地方政府有更大責任落實中央要求的穩增長措施,透過調整經濟結構推動投資升級刺激內需,從而創造更多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