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六月,少不免令人想起去年驚心動魄的內地錢荒,內地銀行不惜代價撲水,把上海同業拆息扯上史無前例的水平,香港人民幣同業拆息亦受牽連。雖然市場普遍認為今年應不會再鬧錢荒,但香港人民幣拆息昨天又見異動,自然令人有所警覺。無論內地錢荒會否重臨,市場都必須保持謹慎,更不應忘記錢荒的深刻教訓。
香港人民幣同業拆息異動,勾起錢荒的聯想非無道理,因為隔夜及一周拆息,在六月初分別是一點三厘及約二點四厘,昨天則漲至四厘及約三點一四厘,與去年六月的走勢如出一轍,當年到了內地錢荒高峰期更分別漲至六厘半及七厘。當然,單憑拆息的短期走勢,不能立刻下結論,還要回顧去年爆發錢荒的前因後果,才能恰當判斷。
其實,拆息異動只是結果,銀行急於搶錢事出有因。每年六月是半年結大限,內地銀行多會保留資金應付監管要求,拆息例牌波動。可是去年還有特殊原因,就是人民銀行刻意截水,一來是新一屆政府不斷強調「盤活存量資金」,意思是市場根本不缺錢;二來是影子銀行規模膨脹得非常誇張,尤其是同業市場更加無王管,於是有傳人民銀行故意見死不救,藉此整頓市場,後來搞出錢荒,恐怕是意料之外。
再看今年,當局已少有強調「盤活存量資金」,取而代之是加大「定向降準」放水,人民銀行也連續多個星期以「淨投放」方式提供資金,沒有去年旨在教訓銀行業的殺氣。此外,內地多個監管機構,更趕在錢荒周年前,於五月中發出針對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新監管政策,堵塞濫借濫貸及期限錯配等漏洞。由於引爆去年錢荒的特殊原因不復再,相信今年應可大步檻過。
不過,如以為這樣便可一勞永逸,未免一廂情願,因為錢荒的「基因」依然深深根植在市場中。影子銀行中的同業拆借業務,本身就是游走在監管灰色地帶之上,以金融創新為包裝,極盡能事鑽監管法規的空子。正所謂一雞死、一雞鳴,只要金融監管環境不改變,金融資源並非人人可公平地獲取,相信很快便會有人想出新方法,找到新的漏洞來繞過監管。因此,內地監管部門要不斷吸取教訓,持續與市場鬥法。
而且,就算可以避過錢荒,去年引發的後遺症,到今天仍有餘波,說不定還會掀起另一場風暴。影子銀行受到更嚴格的監管,意味着暫時不能再像以往般輕易放出天量的貸款,原本靠這渠道吊命的眾多瀕危企業及行業,例如產能過剩行業及房地產業,如無法借新還舊,資金鏈便難以維持,破產違約恐怕是遲早的事,規模是否可控真的很難說。因此,香港或內地的拆息異動,對市場的警示作用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