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發展主要反映在不斷上升的商品和服務貿易量、資金流量及人口流動數字,但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全球化指標可能需加入國際數據流量。究竟全球化有甚麼發展趨勢?國際顧問公司McKinsey剛發表的一份報告,提供值得注意的研究結果。
McKinsey計算了○二年至一二年上述各項全球化經濟指標的平均年增長率:商品和服務貿易量約10%、資金流量約6%、人口流動數字約2%、國際數據流量約52%。
另外,今天約30%的貨品買賣和金融投資,以及20%的互聯網流量均牽涉跨國活動。以一二年數據計算,國際商品、服務及資金流量價值,已佔全球生產總值高達36%。
國際數據流量的高速增長,一方面反映資訊科技業的發展,同時對傳統國際貿易和投資產生積極促進作用。首先,消費者已習慣在互聯網購買貨品和服務,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消費需求產生刺激作用。根據McKinsey資料,今天超過10%的國際貿易量和電子商務有關。
其次,環球供應鏈是今天國際貿易的重要一環,資訊科技提供重要支援。另一方面,互聯網科技令溝通更方便及容易,一些服務貿易已可通過互網進行。
在全球商品、服務、資金、人口和數據間流量大幅增加的過程,MicKinsey還發現兩個主要趨勢:(一)知識密集的商品、服務和資金流量比重不斷增加;(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流動中的角色不斷加重。
McKinsey根據個別國家在上述五大流量的全球比例,加上國際貿易及投資額佔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制訂MGI國際互連性指數,在一二年首五位排名依次為德國、香港、美國、新加坡和英國,中國則排二十五位。
香港和新加坡的高排名,相信與成功扮演國際轉運和金融中心有關。雖然中國的國際商品貿易和投資的流動表現極佳,但在資訊和人口流動方面卻未能配合。
增加貿易量和擴大貿易範圍確為不少國家(包括中國)帶來經濟增長動力,MicKinsey就上述商品、服務、資金、人口和數據的國際流動量對經濟增長進行經濟分析,引證了這些流量產生了近2,500億至4,500億美元的全球生產總值。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投資者將資金投放在香港的資本市場;作為中國的門戶城市,貨品利用香港的機場和港口來往中國和其他國家。
此外,香港的主要服務出口已包括離岸貿易服務,香港企業已經在支援其他國家的貿易活動中賺取可觀的服務收入,促進這些經濟活動對維持增長動力甚為重要。
資金流動方面,政府、業界和社會都支持香港和中國的金融市場整合。然而,對維持香港貿易中心極重要的機場第三跑道,卻面對社會阻力。筆者希望社會了解改善運輸基建重要性,更希望政府和業界可與環保人士探討在機場擴容後的保育計劃。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