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及住宅物業是港人兩項熱門投資工具,在資產組合中少不免有其一,甚至兩者皆有。雖然兩項資產的投資價值毋庸置疑,但何時是最佳出入時機,永遠難有定論。人稱四叔的恒地主席李兆基,昨天再次提到,如果現在有一千萬元,買本地地產股好過買樓。以四叔的江湖地位,這一番見解背後必有其道理。可是每個人的投資取向皆有差異,參考別人意見之餘,最終還要看自身需要。
回顧過去幾十年,無論股票或住宅物業,說得上長遠趨升。好像四十年前恒指才幾百點,現在已上漲了幾十倍;又例如一個四十年樓齡的藍籌屋苑單位,當年只需十數萬元,現在一樣有幾十倍升幅。不過,能否長升長有,關鍵是把握入市時機,如果在金融海嘯前一刻買了股票,現在未必回到家鄉;同樣,如果九七年入市買樓,個別高價貨至今仍未鬆綁,所以時機決定勝負。
無論買樓抑或買股票,自然是希望資產價格上升,如能同時提供穩定的租金或股息收入則更理想。可惜本港樓市現在已成為政策市,受制於多項樓市辣招,而且未來新盤供應愈來愈多,對樓價構成壓力。這些均是入市買樓要面對的風險,並可視為系統性風險,即是整個市場均受影響,風險無從分散,除非不在港買樓,否則避無可避。
買股票當然不是沒有風險,相對而言,眼前似乎沒有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雖然本港股市極受內地經濟及宏觀政策影響,但金融海嘯般的危機已成過去,在不同的宏觀政策下,也可分辨出贏家和輸家,風險非一面倒。從這個角度來看,股票的值博率似乎比樓市高,如要迴避市場風險,前提是懂得揀股,有耐性睇中長線。
在投資股票時,入市時機固然重要,揀選優質股票同樣必須,應怎樣選擇,絕對有迹可尋,一些公認的標準包括企業管治良好、資產負債表穩健、業務持續增長、盈利能力強、派息穩定等,本港的藍籌地產股大多屬於這一類。不過,地產股股價相對資產淨值往往存在相當的折讓,則未必是做選擇時最需要考慮的因素,除非發展商有意把旗下資產出售套現,否則資產淨值只是帳面數字,來自經營業務的收入,才是實在價值。
由於投資目的因人而異,難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做法,很難說甚麼時候應棄樓從股,反之亦然。有些人買樓既為自住或收租,同時亦為儲藏財富,未必太在意短期的樓價波動。另一方面,有些人選擇買股票長期持有,着重的是股息收入,而且股市流動性高及交易費用低,比物業更容易套現。因此,無論買股票抑或買樓,最重要是因應風險承受能力,做切合本身需要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