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風險 勿睇漏眼貪腐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日前演講,引述社科院金融所的研究指出,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四成。提到這一點的用意,固然關乎風險,但主要是以正反兩分法分析影子銀行,希望將之置於監管之下,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部分。當中的破與立,須先「破」得風險可控及順利,才談得上「立」起來。

為此,吳曉靈強調了內地影子銀行風險與境外的不同。中國的影子銀行不像境外影子銀行,有複雜的場外衍生產品,在分散的交易對手間,引發深淺莫測的風險。但從中亦淡化了中國特有的風險,將揭示不能隱去影子銀行的既得利益鏈--誰在影子銀行業務中得益?

概括地說,影子銀行業務的輸家是莫財的經營實體,贏家卻是官商或官員。官商是銀行或有官方保護傘的企業,官員則涉及經營影子銀行的有官員隱蔽控制的企業,甚至有官員撐腰的涉黑企業。這個有違法紀與貪腐分不開的信用利益鏈,並不是甚麼秘密,只是官方未正視。

早前有官員篤爆,吳曉靈曾私下被朋友揶揄,央行政策造成了大量銀行壞帳,吳在情急之下反譏「沒有那麼多壞帳,中國哪來那麼多富人。」顯見信用利益鏈是知而不宣的現實。如今終於在新領導班子主政後算總帳,當前內地的反貪風暴,毫無疑問會震動這條利益鏈。

這條利益鏈,可以肯定已造成相當程度的信用資金損失,隨着打貪深入,可能揭出更多的損失,最終影響如何尚未可知,故徹底粉碎涉及貪腐的利益鏈,影子銀行將爆甚麼樣的風險,不能不作預備。影子銀行不論破或立都在於官方作為,畢竟這是官方遺下的爛攤子由官方收拾。

據當局劃分,內地影子銀行有三類:一是無牌照、無監管;二是無牌照、監管不足;三是有牌照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相對共同的一條就是監管的缺位,尤其有牌照而監管不足,顯示當局無可推卸的責任,這大體指出了影子銀行破立的關鍵,故將之扶正主要在於建立起有效的監管。

問題是破立的力度把握,撕破過去的無監管,施加有效但不過度的監管,需要治理的技巧。另外就是時間,能否讓當局在影子銀行爆煲前,穩當地理順影子銀行的破立?因為反貪風暴的關係,影子銀行引爆風險可能來得快,而建立監管體制來得慢,以致慢不敵快出事。

吳曉靈指出影子銀行四大問題:法律關係模糊;市場運作混亂;剛性兌付嚴重;有效監管缺乏。當中重建規範,無論哪一樣,都是不可能快工夫見效的,破立之間快慢差異既定,誰能保佑穩當過渡?